暮色渐浓时,烟台山的灯塔忽然换了蓝灯,光柱穿过海上的薄雾,与沙滩上的灯河连成片。沐荷提着马灯站在防波堤上,灯影里忽然浮现出无数个模糊的身影,有民国时的渔灯社社员,也有现代的搜救队员,他们手中的灯都在朝着同一个方向——富春江与烟台海交汇的地方。临风指着海面上的倒影,那些灯影与富春江的荷灯在波光里连成片,像条跨越千里的灯脉。
三、灯脉的新生
除夕夜的烟台港,千盏渔灯在海面上漂浮,蓝染布的光晕与天上的星斗相映成趣。沐荷和临风站在码头的钟楼旁,马灯的光晕里,《渔灯社志》的纸页被海风吹得哗哗作响,其中“续灯记”写道:“灯非木石,是人心火,荷非草木,是血脉根,待两海灯影交,便是归航时。”书页间夹着的张老照片滑落在雪地上,照片里穿蓝布衫的女子正给渔灯添油,她身后的钟楼与此刻烟台港的钟楼完全重合,胸前的荷形灯牌,与沐荷手中的铜灯牌如出一辙。
“今晚要举行‘续灯仪式’。”老渔翁将盏新做的渔灯递给沐荷,灯罩是用诗滢轩的玉兰花瓣浸过的蓝染布,“按老规矩,得由沐氏后人点起新灯,放进海里。你看这灯绳的结,是‘荷心结’,与你银簪的簪头完全相同,都是沐家的记号。”
孩子们举着自己做的灯围过来,穿校服的男生将观星璧的拓片贴在灯座上,“要让星星也认得我们的灯”;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往灯油里滴了滴富春江水,“这样富春江的荷也能闻到烟台的灯香”。沐荷提着新灯走向码头时,所有渔灯忽然同时亮起,蓝染布的光晕里,荷仙姑、沐静之、沐荷的身影在灯影里重叠,像三代人在时光里共提一盏灯。
临风敲响码头的铜钟,钟声的余韵里,千盏渔灯被同时放进海里,组成个巨大的“荷”字,与富春江上空的星轨遥相呼应。老渔翁说这是“两海相通”的吉兆,当年渔灯社的人曾预言:“百年之后,沐氏归,荷灯现,两海同辉,无复迷航。”此刻海面上的灯影里,忽然浮出行字:“灯火阑珊处,即是吾乡”,墨迹在浪涛里泛着淡金,与沐荷银簪内侧的“荷”字笔锋如出一辙。
离港前,沐荷将那盏民国马灯捐赠给了长岛渔灯博物馆。玻璃展柜里,马灯的星纹在灯光下流转,旁边放着她的银簪和孩子们做的新渔灯,三者的荷形印记组成个完整的圆。临风在展柜旁的留言本上写下:“所谓灯火,原是让你知道无论走多远,总有盏灯记得你回来的路。”沐荷望着窗外的灯海,忽然觉得那些渔灯不是在漂远,是在扎根——像文脉的种子,落在烟台的海里,也落在富春的水里,终会在时光里长出新的灯盏。
回程的船上,沐荷翻开那本《渔灯社志》,某页的空白处,不知何时多了片灯花纸,纹路里藏着个极小的“家”字,是被海风吹过的痕迹。她知道渔灯的故事还没结束,就像荷仙姑当年留下的马灯,总会在合适的时节亮起,从富春到烟台,从古代到今朝,那些关于守候、关于归航、关于传承的故事,永远在时光里生长,像海面上的灯影,照着后来人往更暖的人间去。
晨光漫进船舱时,第一缕阳光落在马灯的捐赠证书上,烫金的字迹在玻璃上折射出条路,左边连着富春江的钓台,右边通向烟台的海岸,尽头站着无数提灯的身影:荷仙姑在点灯,沐静之在引路,而她自己,正握着银簪,往更辽远的灯脉里走去。
喜欢沐雨荷风请大家收藏:(m.20xs.org)沐雨荷风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