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调频者的传承
秋分那天,荷明在调频仪前举行了一场特殊的“交接仪式”。她将双瓣荷形别针交给了张澈的女儿张念荷——这个名字是张澈特意取的,“念”是思念,“荷”是纽带。十岁的念荷踮起脚尖,将别针插入调频仪,动作与1981年的沐荷、2200年的荷明如出一辙。
“频率会变,但共振的渴望不会。”荷明对念荷说,“就像收音机的频道会调整,但人想听的,永远是能让自己心动的声音。”
念荷的指尖刚触到别针,屏幕上的波段突然出现新的峰值:11.1Hz。这个频率既不是地球的基准频率,也不是平行宇宙的,却让两池荷同时开出了从未见过的紫色花朵。星砂光粒在共振腔里组成新的星图,标注出距离荷宿二11光年的一颗新恒星——显然,平行宇宙的“小调频者”也完成了交接,正在那边发出新的信号。
“这是‘第三代频率’。”张澈的声音带着欣慰,“第一代是1981年的‘分离频率’,第二代是我们的‘寻找频率’,第三代是孩子们的‘创造频率’。就像家谱,每一代人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写下新的笔画。”
高瓴资本的宇宙调频计划,开始向“全民参与”转型。他们开发了小型家用调频器,普通人可以通过手机连接,将自己与荷相关的记忆“发射”到宇宙中。数据显示,这些来自普通人的频率,反而更容易被平行宇宙接收——一位老农对着调频器讲述他种荷的经验,三天后收到了星荷种植的方法;一个小女孩画了幅荷池的画,平行宇宙回传了一幅用星砂画的、几乎一样的画,只是太阳的位置偏了11度,正好是两个宇宙的黄赤交角差。
“专业仪器太‘理性’,而记忆需要‘温度’。”荷明在给念荷的信里写道,“就像用温度计测不出拥抱的温暖,调频仪的刻度里,永远缺了点人心的颤动。只有当你带着感情去调频,宇宙才会把最珍贵的回声给你。”
念荷在一次调频中,收到了一段特殊的回声:平行宇宙的那个“自己”,正对着调频器念诗。诗的语言陌生,但节奏与念荷昨天在荷池边随口编的童谣完全一致。两个小女孩的声音在频率里重叠,像两滴落入同一湖面的水珠,激起的涟漪连成一片。念荷突然抓起画笔,在纸上画了两个牵手的小人,小人脚下是交织的荷茎,头顶是共用的星空——这幅画后来被刻在了诗滢轩的石碑上,旁边写着:“调频的终点,是让我们知道,所有宇宙的孩子,都在唱同一首歌。”
当夜幕再次降临,荷明站在双生荷园里,看着调频仪屏幕上不断跳动的频率。19.81Hz的基准频率像一条主线,串起无数细微的支线——那是来自地球各地的记忆,来自平行宇宙的回应,来自过去的约定,来自未来的期待。星砂光粒在她指尖流转,仿佛在说:宇宙调频从来不是技术,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是两个宇宙的人,隔着维度的墙,反复确认彼此的存在。
就像此刻,两池荷的花瓣同时转向天空,将今晚的记忆化作新的频率,发射向荷宿二的方向。而在遥远的平行宇宙,星荷湖的花瓣也正做着相同的动作。这些频率会在星空中相遇、交织,最终化作新的星砂,落到某个孩子的手心——那个孩子或许不知道什么是平行宇宙,什么是频率共振,但当他看到手心的光粒,会本能地微笑,会想把它种进土里,就像1981年的沐荷那样,就像所有调频者那样,在不知不觉中,延续这场跨越宇宙的约定。
荷明在《宇宙调频札记》的最后一页写道:“当所有频率汇成一片星海,我终于懂得,所谓宇宙调频,不过是让分离的两半,重新听见彼此的心跳。”放下笔时,她听见调频仪里传来一阵清晰的“滴答”声——是荷宿二的脉冲星,在1420MHz的波段里,替两个宇宙的人,轻轻说了声“你好”。
喜欢沐雨荷风请大家收藏:(m.20xs.org)沐雨荷风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