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清老师的眼睛有些花了,却总在孩子们酿蜜时,坐在葡萄架下看。看到谁的花蜜加得太多,她就会说:“周清太奶奶说,甜要掺点苦,才不腻人,就像日子,光甜没味,得混着麦香的醇才够厚。”有次周麦往蜜里加了太多南瓜花,她拿起木勺舀出点:“你看,留三分空,才像真的收获,哪有囤粮囤得太满的?”
周春老师去年冬天走了,临终前把那册第十五册“接力棒日志”交给周清老师:“把它放进第十七棒的木盒,告诉十年后的人,这日志里的字带着麦香,比任何糖都甜。”日志的最后一页,周春老师画了片五彩南瓜地,地里的红绸带缠着麦穗,穗旁写着:“麦会割,瓜会摘,可只要有人接着种,日子就永远在结果。”
酿酒师的“第一百九十锅”南瓜麦仁粥熬好那天,正赶上芒种,社区的人捧着粗瓷碗来的。粥里混了新麦的香、南瓜的甜、蜂蜜的润,周麦给每个碗里都撒了把炒香的南瓜籽,“太爷爷说,粥里得有咬劲,才叫日子有嚼头。”“圆圆”的第十九代重孙“团团”蹲在砂锅旁,脖子上的红绳系着个微型录音器,里面录着十七代人的笑声:从周砚田太爷爷混着酒气的爽朗笑,到周麦带着麦香的明亮笑,像串风铃,摇过160年的风雨。
芒种前一个月,周麦开始筹备第十七棒的开挖仪式。他翻出周清老师手绘的“接力棒地图”,在“2204年开挖处”画了幅《麦浪瓜田图》,图里的老槐树下,十七株南瓜藤缠着十七束麦穗,每株藤上都结着对应年份的瓜,从2034的歪瓜到2194的五彩瓜,像片铺在时光里的锦绣。“每个瓜都盛着年成,”他给孩子们讲,“就像你们的米缸,装着饱,也装着香。”
开挖那天,天朗气清,老槐树下的麦秸堆得像座小山,五彩南瓜藤顺着麦秸往上爬,把“2194”的石碑缠成了花柱。周清老师抱着周春老师的日志(摆在碑前的供桌上),供桌旁放着那串“光阴链”,珠子在阳光下折射出彩光;周麦捧着新木盒,盒子是用老槐树2194年修剪的枝桠做的,盖刻着十七束麦穗,每束穗上都停着只蜜蜂,最末一束麦穗下,坠着颗五彩南瓜籽,像颗裹着金粉的宝石。
执铲的是“新芽班”最新的孩子——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她的太外婆正是当年的寸头男孩的妈妈。女孩的手沾着麦糠,却握得极稳,当铁锹碰到木头的瞬间,周麦仿佛听见了160年的声响:从2044年林小满太奶奶开盒时的春风拂叶声,到2184年周清老师开盒时的麦浪翻滚声,像条河,淌过了160年的四季。
第十七棒木盒露出红绸带的刹那,阳光穿过麦芒,在绸带上织出金色的网,麦香顺着网眼往里钻,像时光在囤粮。周麦上前轻轻擦去盒上的麦秸和泥土,盒盖的麦穗在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像石蛋太爷爷当年刻的那样,带着股“接地气”的实在,仿佛能闻到160年的烟火气,混着刚熬好的南瓜麦仁粥香。
打开木盒的瞬间,气息漫出来——竹篮的柏香混着十七年的麦,窗花的纸香缠着十七季的风,南瓜籽的土香裹着十七缸的蜜,拼布的棉香带着十七代的暖,乳牙的奶香沾着十七朝的雨,青梅酒的醇香渗着十七载的涩,竹刀的铁腥气缠着十七春的润,录音器的金属味裹着十七秋的甜……混在一起,像被时光熬了160年的粥,稠得能拉出丝,每口都尝得到不同的年成,却又融成了一味,叫“日子”。
周麦一件件取出物件,声音洪亮却带着颤:“这竹篮的破洞,装了十七代人的年成,洞是老的,装的新麦却是香的;这蝴蝶窗花,剪了十六代的缺口,口是缺的,拼的收成却是满的……”
当讲到那册第十五册日志时,周清老师突然说:“闻闻,纸页上还有麦香呢,周春太爷爷当年总在麦地里写日志。”孩子们轮流嗅日志,果然闻到股淡淡的麦甜,像有人刚在纸上撒了把新麦。
往第十八棒木盒里放物件时,每个人都像在续写农耕的诗篇。周麦放的是石蛋太爷爷的破竹篮,旁边摆着“接力南瓜”的新籽(刚从五彩南瓜里掏的,带着彩虹色的纹):“告诉2204年的人,这籽从2034长到2204,结了170年的瓜,收了170年的麦,却还在长,就像咱们的日子,一辈接一辈,从没停过,也从没变过。”他还放了本新的“接力棒日志”,第一页贴着现在的全家福——周春老师的日志摆在中间,周清老师坐在旁边,周麦和孩子们围着他们,“团团”的重孙“圆圆”蹲在最前面,啄着周麦掉的麦仁,旁边的南瓜藤上,十七个五彩南瓜在阳光下晃,像串挂在时光上的彩灯笼。
羊角辫女孩的妈妈——当年的寸头男孩的女儿,放的是自己剪的第十六代蝴蝶窗花,翅膀上留着十六个缺口:“每道缺口都是块田,种过春的芽,浇过夏的雨,收过秋的果,盖过冬的雪,才把日子种成了现在的模样。”她还放了段录音,十七代人的声音叠在一起,说:“家就在这老槐树下,在接力棒的红绸带上,在每颗结了又结、甜了又甜的南瓜籽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镜头里的单身舞步请大家收藏:(m.20xs.org)镜头里的单身舞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