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与图像:认知界的“变形金刚”
象形文字的起源悖论
考古发现贾湖甲骨上的刻画符号比成熟汉字早三千年,这一惊人的发现就像先有了孙子才有爷爷,颠覆了我们对文字起源的传统认知。“先有图像符号,后有文字系统”这一演变规律,不仅在中国,在苏美尔楔形文字、玛雅圣书体等其他古老文字中也得到了体现。文字就像从图像符号里变出来的魔术,是对它的抽象化发展。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人们通过图像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些图像符号直观、形象,能够让人们迅速地理解其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思维的进步,人们逐渐将这些图像符号进行简化和抽象,形成了文字。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使得人类的思想和文化能够更加准确、广泛地传播和传承。
跨文化认知的困境
全球共有6000多种语言,但只有4%被广泛使用,这一巨大的差距反映了跨文化认知的困境。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的能指与所指的任意性,让跨文化理解像隔着一堵墙。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语法结构、词汇含义和文化背景,这使得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常常会出现误解和沟通障碍。
然而,《易经》卦象用“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具象思维,就像给这堵墙开了个小门,让突破语言壁垒有了那么一丁点儿可能。卦象是一种直观的图像符号,它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方式表达了深刻的哲学思想。无论人们使用何种语言,都能够通过对卦象的观察和理解,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启示。这种具象思维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和方法,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
图像思维的普世价值
敦煌壁画的“说法图”、古埃及亡灵书的“冥界地图”,都证明了图像认知像万能胶一样普适。图像具有直观、生动、易懂的特点,它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直接传达信息和情感。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人们都能够通过图像来表达自己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当代认知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处理图像信息比文字快6万倍。这一发现为“观象悟道”找到了现代科学的大靠山。图像思维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在《易经》中,卦象就是一种典型的图像思维方式,它通过对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关系的象征和隐喻,引导人们领悟宇宙的规律和人生的哲理。
复杂性哲学:用简单搞定复杂的魔术
简单法则的复杂涌现
《易经》六十四卦的组合排列,与混沌理论的分形特征暗合,就像两个陌生人长得一模一样。混沌理论认为,在看似复杂无序的系统中,往往隐藏着简单的规律和法则。《易经》的六十四卦通过阴阳爻的不同组合,展现了宇宙万物的变化和发展。每一个卦象都代表了一种特定的情境和状态,它们相互关联、相互转化,形成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系统。
乾卦九三“君子终日乾乾”所体现的动态平衡,就像蝴蝶效应在哲学界的模仿秀。蝴蝶效应告诉我们,一个微小的变化可能会在系统中引发巨大的连锁反应。在《易经》中,这种动态平衡的思想强调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一个不断调整和适应的过程。我们应该保持警觉,及时发现和应对各种变化,以达到动态的平衡和稳定。
用简单法则解释复杂现象,这一思维与现代系统论就像失散多年的亲兄弟。现代系统论认为,任何一个系统都是由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易经》通过六十四卦的组合和变化,揭示了系统的结构和运行规律,为我们理解和处理复杂系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平庸之恶的认知困境
黑格尔说抽象思维有局限,会导致“熟知非真知”,就像你以为你了解一个人,其实根本不认识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陷入一种惯性思维,对一些事物和现象习以为常,而忽略了它们背后的本质和真相。这种平庸之恶的认知困境,使得我们难以真正理解和把握事物的复杂性。
《易经》用“触类而长之”的类比推理,像个超级钻头,突破了线性思维的枷锁。类比推理是一种基于相似性的推理方法,它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从而推断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相关性。在《易经》中,卦象之间的类比和象征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例如,需卦“云上于天”的意象,一会儿能看成气象变化,一会儿又能当成机遇把握,就像变戏法似的。这种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打破常规,开拓创新。
心性修养的终极解药
王阳明心学“心外无物”的观点,强调了内心的主观感受和认知对外部世界的影响。而《易经》“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修养路径,则追求通过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探索,实现对自我和宇宙的深刻理解。这两种思想就像两个同步的时钟,都指向了心性修养的重要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天机地脉道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天机地脉道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