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人坐与门外士立:人事之和的搞笑戏码
在明代《三才图会》描绘的随卦图示里,朱漆大门内端坐着峨冠博带的贵人,门外站着佩剑的士子,两人中间隔着三级台阶,既不像君臣奏对,也不像主仆相见,倒像是现代电梯里陌生人刻意保持社交距离的尴尬场景。这幅画生动诠释了什么叫"阳下阴随"——上卦兑为阴、为泽、为悦,象征权力者需谦和包容;下卦震为阳、为雷、为动,代表士人当积极进取。可这画面张力实在滑稽:门内的不敢出来,门外的不敢进去,跟现代职场里领导想拉拢人才又放不下架子,下属想表现自己又怕冒犯权威的窘况如出一辙。
历史上最会演这出戏的当属刘备。《三国志》记载他"三顾茅庐"时,"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注意这个"凡三往",不是诸葛亮摆谱,而是古代士人"隐世待时"的行为艺术——你主公不来个三次请托,我怎么显得自己矜贵?就像现在的猎头挖人,不给出高于市场价30%的薪水加期权,候选人怎会"感动得跟着跑"?门内的"兑泽之悦"得表现得恰到好处:曹操光着脚迎许攸,是急不择路的真诚;燕昭王筑黄金台,是财大气粗的表态;周文王渭水聘姜子牙,是放下身段的姿态。门外的"震雷之动"也得拿捏分寸:诸葛亮在隆中种地时就"自比管仲乐毅",是待价而沽的暗示;韩信受胯下之辱仍坚持佩剑,是不甘平庸的宣言。这本质上就是场精心编排的职场相亲:甲方摆出"求贤若渴"的诚意,乙方展示"身怀绝技"的资本,中间人还得敲边鼓说"你们简直是天作之合"。要是哪方演砸了——比如袁绍谋士田丰刚直犯上,结果被关进大牢;或者杨修恃才放旷,最后落得身首异处——这场戏就得提前谢幕。所以说这人事之和,与其说是玄妙的卦理,不如说是成年人世界的社交博弈,大家心照不宣地配合演出罢了。
钱聚珠散:财帛之道的奇葩哲思
地上钱串与散落珠玉
宋代《宣和博古图》记载过一件随卦主题的青铜器,器身刻着两组图案:左侧是规整的钱串整齐码放,右侧是珍珠玛瑙散落满地。考古学家争论了几十年,有说这是周幽王时期的"贪腐警示器",也有说是商人的"招财进宝符"。直到清代考据大家阮元在《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里给出定论:"钱聚则死,珠散则活,此随卦理财之象也。"这个解读倒是和《周易·系辞》"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的说法对上了——只不过把抽象的义理具象成了生活用品。
现实中最懂这个道理的,当属春秋时的陶朱公范蠡。他三聚三散家财的故事被写进《史记·货殖列传》:在越国功成身退后,他到齐国立志经商,"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却仗义疏财散给乡邻;后来到陶地再度创业,"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又"分散与贫交疏昆弟"。这人就像个精明的基金经理,懂得在资产泡沫时及时套现,在市场低迷时果断布局。反观同时代的猗顿,靠着经营盐铁暴富后就只知囤货居奇,结果家产被子孙挥霍一空,正应了那"规整钱串没人用"的卦象。现在的企业家们也常犯类似毛病:有的公司账上躺着几百亿现金却不懂投资,成了"钱串子";有的创业者拿到风投就胡乱扩张,结果资金链断裂成了"散落珠玉"。某共享单车巨头烧光百亿融资后留下满地废弃单车的景象,看起不正是卦象中"明珠散得到处都是"的现代版?古人用铜钱和珠子讲的朴素道理,到今天仍在资本市场不断上演,真是应了那句"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 盆中聚珠
故宫博物院藏着一件元代景德镇窑的青花聚珠纹碗,碗底圈足内写着"随卦吉"三个字。这种将卦象融入器物的设计,在明代官窑瓷器中极为常见。工匠们把珍珠画在聚宝盆里,既象征财富聚集,又暗合随卦"悦而动"的深意——盆为兑、珠为震,盆聚珠便是悦纳动,动归悦。可这看似完美的意象里,却藏着个致命矛盾:盆是死物、珠是静物,再精美的聚珠也只是观赏性的摆设,哪有流动的活水更有生命力?
历史上栽在这个坑里的富豪能从长安排到洛阳。西晋石崇在金谷园里"财产丰积,室宇宏丽",连厕所都"常有十余婢侍列,皆丽服藻饰",最后却因财富外露遭孙秀陷害,落得满门抄斩;清代和珅嘉庆四年被抄家时,查出"夹墙藏金二万六千余两,私库藏金六千余两",结果"赐令自尽"。这些人就像守着聚宝盆的恶龙,以为把财富紧紧攥在手里才是王道,却不知《道德经》早有警示:"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反倒是近代实业家张謇,把办大生纱厂赚的钱全投入教育事业,创办了20多所学校,自己去世时"除书籍手稿外,未留一钱",却被后世尊为"近代中国实业之父"。这才是真正读懂了"盆中聚珠"的深意——财富应该像水一样流动,滋养万物才能实现价值,否则就成了守着金山饿死的可怜虫。现在有些企业家搞慈善,名为"散财"实为"扬名",基金会成了避税工具,这和往盆里撒珍珠作秀有什么区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天机地脉道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天机地脉道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