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先甲三日”的洞察过去相对应,“后甲三日”则要求治蛊者具备深谋远虑、预见未来的广阔视野。它强调在实施变革之后,不能一劳永逸,还需前瞻性地预估变革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并提前绸缪,做好善后安抚工作,确保改革成果能够稳固,新进秩序能够持续。这正如治水,疏通河道后,还需加固堤防,方能长治久安。北宋王安石变法,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运动,其初衷是富国强兵,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措施,在理论上确能增加政府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然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留下诸多遗憾,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在“后甲三日”的层面考虑不足,未能充分预见并有效应对变革带来的复杂社会震荡。例如,青苗法在推行中被地方官吏扭曲为强制摊派,加重了农民负担;募役法触动了大量既得利益者,遭到强烈抵制;而在新旧法交替之际,配套措施未能及时跟上,政策执行缺乏弹性和缓冲,使得反对声浪如同决堤的潮水般汹涌而来,最终淹没了变法的理想。
圣人在蛊卦中特别强调,治理混乱必须以天道“终则有始”的循环规律为镜鉴。这意味着,任何改革都不能只顾一时之效,而要着眼长远,确保“毛病改了能长久好,乱子平了能长治久安”。这要求治蛊者不仅要有打破旧秩序的勇气,更要有建立新秩序的智慧和耐心。做到这一点,其难度不亚于在千钧一发之际走钢丝,需要精准的平衡感和对全局的掌控力,既要有“应乎天”的战略远见,也要有“顺乎人”的策略弹性。“先甲”与“后甲”,一前一后,构成了完整的时间闭环,前者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深度调研,后者是虑其始更虑其终的系统规划,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治蛊方略中至关重要的时空经纬。
二、刚柔协衡:尊卑有序的“梦幻”治理结构
蛊卦的卦象,上为艮卦,象征山之静止、刚健;下为巽卦,代表风之柔顺、谦逊。这种“艮在上巽在下”的卦象组合,不仅仅是自然现象的简单模拟,更是治蛊安邦所必须遵循的理想空间架构,暗合了天道运行中“高者自高,卑者自卑”的有序搭配。《彖传》对此解释道:“刚上而柔下,巽而止,蛊。”这短短数字,道破了权力运行与社会秩序的奥秘。“刚上而柔下”,犹如为整个权力秩序和社会结构打下了坚实的地基,明确了上下尊卑的分野和职责。而“巽而止”则进一步揭示了刚柔二性的动态结合:上位者需有如山之“止”(稳定、坚定、制定原则)的刚健品格,下位者则应有如风之“巽”(谦逊、顺从、积极执行)的柔顺德性,二者相互配合,方能产生“刚柔搭配”的神奇治理效果。
具体而言,处于上位的统治者或领导者,其职责在于以刚健不拔的意志确定国家发展的战略方向,以严明公正的律法建立社会运行的基本规矩,如泰山屹立,威严不可侵犯,为整个社会提供稳定的核心和前进的航标。而处于下位的各级官僚和广大民众,则应秉持柔顺谦逊的品德,接受教化,服从管理,积极投身于各项建设事业,如同和煦的春风,润物无声,将上层的决策和理念落到实处。当这种尊卑有序、各司其职、各安其分的状态得以实现时,整个社会机器便能高效、和谐地运转,国家自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这绝非凭空想象的“梦幻”图景,而是在历史上真实上演过的盛世华章。譬如西汉的“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以其“清静无为”的刚健(坚守与民休息的国策不动摇)与“轻徭薄赋”的仁柔相结合,上层统治者厉行节俭,抑制豪强,稳定秩序;下层百姓则安心农桑,勤勉生产,社会矛盾得到极大缓和。史书载当时“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府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赋税轻得像羽毛一样不成为负担,这正是“刚上柔下”、“巽而止”治理结构发挥到极致的生动体现。
然而,一旦这种“刚柔”的位置发生错乱,上下关系如同失和吵架的夫妻般相互抵牾、彼此拆台,那么“蛊乱”的苗头就必然会像生命力顽强的小强一样四处冒出来,侵蚀整个社会的根基。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教训比比皆是。尤以唐末的藩镇割据最为典型。唐玄宗天宝年间,为巩固边防设立的节度使,最初只是军事长官,后来逐渐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权力日益膨胀。他们手握重兵,占据一方,形同独立王国,对中央政府的号令阳奉阴违,甚至公然反叛。这些藩镇节帅,一个个自恃兵强马壮,骄横跋扈,其“刚”远超其位,早已将臣子应有的“柔顺”品德抛到九霄云外。而中央政府在经历安史之乱的重创后,元气大伤,无力约束这些尾大不掉的地方势力,其“刚”不足以制其下,“柔”反而变成了软弱和妥协。于是,整个国家陷入了无休止的战乱和分裂,“天下像被摔碎的盘子一样四分五裂”,最终为五代十国的更大混乱埋下了伏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天机地脉道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天机地脉道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