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独有偶,唐中后期的宦官之祸更是登峰造极,他们甚至发展到可以废立天子的地步。从唐肃宗时期的李辅国开始,宦官的势力逐渐渗透到军政大权。宪宗、敬宗皆为宦官所弑,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等皇帝的废立,也几乎全由宦官操纵。这些宦官,如同剥卦中的阴爻,一步步蚕食着皇权这仅存的“阳爻”,使得大唐王朝从辉煌的顶峰一路跌落,最终走向灭亡。这些历史事件,无一不是“阳道衰弱”的大型“翻车现场”,其惨烈与混乱,与剥卦所预示的景象如出一辙,令人扼腕叹息。
风中残烛与委地葫芦:剥世危机四伏之象
剥卦的意象群中,“风中烛”与“葫芦委地”堪称描绘剥世凶险局势最生动的两幅图景。先言“风中烛”:一点微弱的烛火,在狂风之中被吹得东倒西歪,摇曳不定,光芒忽明忽灭甚至随时可能熄灭。这烛火,象征着乱世之中岌岌可危的正道、真理、或是仅存的良知与希望火种;而那呼啸的狂风,则代表着强大的黑暗势力、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人心的浮躁险恶。置身于此种境地,个体的命运便如那风中残烛一般,脆弱得不堪一击;整个局势更是凶险万分如同走在万丈悬崖边的钢丝之上稍有不慎便会坠入深渊粉身碎骨。
汉末三国时期着名的“党锢之祸”便是风中残烛的真实写照。当时,以李膺为代表的清流士大夫,为了维护汉室正统匡扶社稷,与以宦官为代表的浊流势力展开了殊死搏斗。他们如同点点烛火,试图照亮被黑暗笼罩的朝堂。然而,在强大的宦官势力(狂风)面前,这些士大夫的力量显得如此单薄。他们或被罢官免职,或被流放禁锢,甚至惨遭屠杀。李膺、范滂等名士之死,犹如烛火被狂风吹灭,换来的是“天下英雄,闻风丧胆”,汉王朝的最后一点希望之光也随之黯淡。
再观“葫芦委地”,这一意象更是充满了讽刺与悲凉。葫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它常与“悬壶济世”相联系,代表着医者的仁心、救世的良方、以及能够承载福祉的器物。悬壶于市,意味着医者以其医术救济世人;而葫芦委地,则是指这救世的象征被随意丢弃在地上,无人问津,蒙尘受辱。这背后折射出两种可能:其一,是世道衰败到了极点,百姓病入膏肓已无药可救,即便有良方妙法,也无力回天;其二,则是虽有救国救民的良策妙计,却因小人当道、贤臣被贬而无法实施,如同明珠暗投,被弃置于垃圾桶中,任其蒙尘腐朽。
更令人忧虑的是,当葫芦委地之时往往也是阴谋诡计滋生蔓延之际。那些窃据高位的阴柔小人,如同潜伏在暗处的毒蛇,不断释放着致命的毒药。他们结党营私,陷害忠良,篡改律令,搜刮民脂民膏。整个社会就像一个布满了陷阱的巨大迷宫,人们在其中艰难跋涉,稍不留意便会落入圈套,家破人亡。明末崇祯年间,朝政被温体仁、周延儒等奸相把持,他们排斥异己,党同伐异,使得袁崇焕这样的国之干城蒙冤而死,孙传庭等良将处处受制。此时的大明王朝,便如那委地的葫芦,虽有救国之志士,却无可用之良策,最终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轰然倒塌,“葫芦委地”的悲凉景象令人唏嘘不已。
缫丝之乱与山下官人:剥世中君子的困境与愚者的幻象
剥卦所呈现的混乱世象,不仅体现在宏观的政权更迭与社会动荡,更深入到了个体命运与日常事务的层面。“缫丝那一堆乱丝”,便是对“事务繁冗,纠缠不清”状态的绝妙隐喻。缫丝本是将蚕茧抽出丝线的过程,需耐心、细致与条理。然而,当丝线缠绕成一团乱麻,毫无头绪时,便象征着社会秩序的崩坏,规章制度的废弛,以及各种事务的堆积与混乱。在这样的境况下,即便是心怀正道、智虑深远的君子,一旦陷入其中,也如同掉进了深不可测的沼泽地。
他们的精力被无休止的琐碎事务、无意义的争论、以及小人的攻讦与倾轧一点点消耗殆尽。今天要应对朝堂上的明枪暗箭,明天要处理地方上的扯皮推诿,后天又要面对突如其来的诬告陷害。他们疲于奔命,焦头烂额,根本无暇顾及国家大计、民生根本等真正重要的事情。久而久之,棱角被磨平,锐气被挫消,原本清明的头脑也变得昏沉,最终可能身陷囹圄,甚至同流合污。
晚明时期的“东林党争”便是“缫丝之乱”的典型代表。东林党人起初以清流自居,聚集于东林书院,评议朝政,针砭时弊,试图挽救明王朝的颓势。然而,随着斗争的深入,他们逐渐偏离了初衷,与齐党、楚党、浙党等其他派系陷入了无休止的党争。双方围绕着“国本之争”、“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等事件互相攻讦,翻旧账、扣帽子、搞人身攻击,将朝政搅得乌烟瘴气。原本旨在匡扶社稷的正义之举,最终演变成了意气用事、争权夺利的工具。无数有识之士在这场漫长的“乱丝”纠缠中耗尽了心血,明朝的政治活力也因此丧失殆尽,加速了王朝的灭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天机地脉道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天机地脉道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