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他上课,我差点笑喷——他穿着印着“厨神老爸”的白围裙,跟一群老太太坐一排,老师讲“颠勺”,他举着铁锅直哆嗦,菜全扣在灶台上。但三个月后,他居然能做出像模像样的糖醋排骨!有天我放学回家,闻到香味,他系着围裙擦汗:“尝尝爸的新菜!”我咬了一口,酸甜刚好,肉也酥软。他得意:“老师说我进步最大,就是手劲儿还差点。”我妈在旁边补刀:“进步大?上次把我炒的鸡蛋扣在桌上,还说‘这是新式摆盘’!”
现在我爸的“男正”日常:早上六点半起床熬粥(米提前泡半小时,他说“软乎,您妈胃不好”),下班顺路买我妈爱吃的草莓(挑最大的,还要跟摊主砍价:“大妈,这草莓蔫了吧?便宜五块呗”),周末陪我妈去公园跳广场舞(他站在旁边当人形拐杖,我妈嫌他碍事,他就掏出手机拍视频,说“记录我老伴儿的风采”)。
有次跟他喝酒,他醉醺醺说:“以前觉得赚钱就是爷们儿该干的,现在才明白,爷们儿的正位,是把老婆孩子放在心尖儿上。你妈为我操了一辈子心,我就得把她捧在手心里。”
你看,“男正”哪是多高大上的事儿?不是必须当大老板,是把自己的角色当回事儿:是下雨时想到给她送伞,是她累了时主动捶背,是孩子考砸了说“没事儿,爸陪你再来”。就像我家那辆老自行车,他不是最闪亮的那个零件,但他稳稳驮着我们,从春天到冬天。
三、“严君”不是“暴君”,是“家的守夜人”
我家有个“传家宝”——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封皮写着“家规三十条”,是爷爷当年亲手写的。里面有“父母呼,应勿缓”“兄道友,弟道恭”“夫妻和,家道兴”,还有“不许晚归不报备”“不许浪费粮食”“不许跟长辈顶嘴”。
小时候我最烦这条:“为什么别人家小孩能玩到十点,我九点必须回家?”我妈翻着本子:“没为什么,这是规矩。”有次我偷偷跟同学去看电影,十点半才溜回家,刚推开门,我妈端坐在客厅,面前摆着笔记本:“写检讨,五百字,明天早起拖地。”我委屈得掉金豆:“就晚半小时,至于吗?”
爷爷听见动静,拄着拐杖过来:“丫头,你知道为啥立规矩?不是为了管你,是为了护你。你现在晚归不报备,万一遇到坏人怎么办?你跟长辈顶嘴,传出去别人怎么看这个家?”他从口袋里掏出块水果糖塞给我:“规矩是家的篱笆,篱笆扎紧了,狼进不来,家人才能安心。”
后来我才懂,“严君”是家里的“安全绳”。我爸不允许我早恋时跟对方单独去网吧,不是不信任我,是怕我吃亏;我妈不允许我熬夜打游戏,不是多事,是怕我伤了眼睛;奶奶不允许我挑食,不是抠门,是怕我长不高。这些“严”像老房子的房梁,看着硬邦邦,却撑着整个家不塌。
去年暑假,我带女朋友回家。她进门就笑:“叔叔阿姨,你们家规矩好多啊,我妈家连碗都不用收。”我妈赶紧解释:“这不是规矩,是习惯。你看,你叔叔每天洗碗,你阿姨每天擦地,我们都习惯了,家才像个家。”女朋友后来跟我说:“你家虽然严,但特别暖,像冬天里的热炕头。”
现在我也明白了,“严君”不是凶神恶煞,是藏在规矩里的爱。就像我家那把老铜锁,看起来生硬,却能锁住家里的安宁,让每个人都能踏踏实实地过日子。
四、“风自火出”:家的温度,是从内往外冒的热气
家人卦的象辞说“风自火出”,我以前觉得是说家里要热闹,直到去年冬天,我发烧39度,迷迷糊糊躺在床上。
半梦半醒间,感觉有人摸我的额头,是妈妈;有人在给我盖被子,是爸爸;奶奶端着姜茶进来,说:“趁热喝,发发汗就好了。”迷迷糊糊中,我看见客厅的灯还亮着,爸爸在给我熬粥,妈妈在给我织围巾(她说“商店买的太薄,咱自己织的厚实”),奶奶在收拾我乱扔的脏衣服。
那一刻突然懂了,“风自火出”不是热闹,是家里的每个人都是一团小火苗,凑在一起就成了暖烘烘的炉子。妈妈的爱像文火,慢炖着岁月;爸爸的爱像风箱,把温暖吹得更远;奶奶的爱像炭火,沉甸甸地焐着人心。
上个月家族聚会,一大家子二十多口人挤在我家客厅。表弟表妹在沙发上打闹,姑姑阿姨围在厨房择菜,我爸跟舅舅们在阳台抽烟聊天,我妈和奶奶在包饺子。蒸汽从厨房飘出来,混着饺子的香气,把整个屋子都熏得暖融融的。
我妈突然说:“你们看,这家人多齐整。”我爸接话:“那是因为各有各的位置。”姑姑笑着说:“要我说,是你们两口子把规矩立得好。”奶奶拍着我的手:“还是大丫有福气,摊上这么个家。”
那一刻,我突然想起《易经》里的话:“正家而天下定矣。”以前觉得“天下”离我们太远,现在才懂,“正家”就是把每个人的“位置”摆对,把每件“小事”做好:是妈妈别总抱怨爸爸懒,是爸爸别总嫌妈妈唠叨,是我别总嫌奶奶啰嗦,是大家各归其位,把日子过成热气腾腾的饺子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天机地脉道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天机地脉道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