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睡眠卫生教育:这是认知行为治疗的基础,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睡眠习惯。比如保持规律作息,每天同一时间睡觉、起床;营造安静、舒适、黑暗、凉爽的睡眠环境;睡前不用电子设备;避免睡前剧烈运动和喝含咖啡因、酒精的饮料等。这些看似简单的调整,对改善睡眠质量作用显着。
2. 刺激控制:许多入睡困难的失眠患者,因长期在床上清醒和焦虑,会让床与清醒、焦虑形成病理性条件反射。刺激控制就是通过调整睡眠行为,打破“失眠—焦虑—失眠”的循环,重建卧室-床-睡眠的正常联系。具体做法包括:只有困了才上床;除了睡觉和性生活,不在床上做其他事;若躺下20分钟没睡着,就立即起床去其他房间放松,有睡意再回床;每天固定时间起床,即使周末也不赖床。通过这些方法,逐渐让大脑重新建立床与睡眠的积极联系。
3. 睡眠限制:睡眠驱动力是影响睡眠的首要因素,而获得足够驱动力的方法是白天保持足够长的清醒时间。许多失眠患者因夜间睡眠不足,会在白天补觉或在床上休息过久,反而降低了夜间睡眠驱动力,加重次日入睡困难。睡眠限制疗法通过先记录一周睡眠日记(包括上床时间、入睡时间、醒来时间、起床时间等),再根据在床时间和理想睡眠效率(>90%)计算患者的在床时间。例如,若患者睡眠时间为5小时,要达到90%睡眠效率,在床时间约为5.5小时,可12点上床、5点半起床。一周期后,若平均睡眠效率达90%以上,下周可提前15-30分钟上床;若在80-90%,则维持原在床时间;若低于80%,下周上床时间推迟15-30分钟。通过周期性调整卧床时间,直至达到足够睡眠时间。同时,不管何时上床、是否困倦,每天都必须同一时间起床,且白天不打盹。这样能逐渐提高睡眠驱动力,改善睡眠质量。
4. 认知治疗:主要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影响睡眠的错误信念和想法。比如,很多人认为“每天必须睡够8小时才正常,睡不好第二天一定没精神”“中午必须睡好,下午才有精力”“白天补觉能平衡夜晚睡眠不足带来的不适”等,这些都是失眠患者常见的认知误区。通过认知治疗,让患者降低对睡眠的过高期待,改变对失眠后果的恐惧——只要不影响第二天活动,即便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也不一定意味着睡眠有问题。保持自然入睡的心态,避免过度关注、刻意努力入睡,因为越想睡,越难放松,反而更难入眠。当患者放下心理负担,放松下来,反而更容易入睡。
5. 松弛疗法:通过放松训练,帮助患者从紧张状态中松弛下来,缓解焦虑,降低大脑觉醒程度。常见的放松技巧包括腹式呼吸(坐位或仰卧位均可)、正念冥想-身体扫描和渐进肌肉放松等。腹式呼吸能调整呼吸节奏,让身体放松;正念冥想-身体扫描通过专注身体各部位感觉,让患者觉察身体状态,达到身心放松;渐进肌肉放松则通过依次紧张和放松各肌肉群,消除肌肉紧张,缓解压力。这些技巧能帮助患者睡前放松身心,为入睡创造良好条件。
认知行为治疗不仅能有效改善失眠症状,还能帮助患者学会自我管理失眠,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而且,与安眠药相比,它不存在药物耐受性、依赖性和副作用等问题,从长远来看,更利于患者身心健康。大量研究表明,认知行为治疗对慢性失眠的疗效与安眠药相当,甚至在远期效果上更具优势,能有效减少失眠复发率。
三、破除睡眠误区:秒睡和打鼾并非睡眠质量好的标志
日常生活中,我们对睡眠常有一些误区,认为秒睡和打鼾就代表睡得香、质量好。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让我们揭开这些误区的真相。
误区一:秒睡代表睡眠质量好
很多人羡慕一沾枕头就睡着的人,觉得他们睡眠质量一定很好。其实,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正确。秒睡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说明人处于极度疲劳或睡眠驱动力很强的状态,但这并不等同于睡眠质量好。
从心理学角度看,“心宁则梦恬,心躁则梦扰”。若一个人长期处于高压、焦虑状态,身体和大脑极度疲惫,可能会秒睡,但这种睡眠往往是浅层次的,大脑并未得到充分休息。睡眠分为浅睡眠和深睡眠,深睡眠是身体修复和恢复精力的关键阶段。秒睡的人可能深睡眠比例低,即便睡了很久,醒来后仍会感到疲惫、精神不振。比如长期熬夜的人,偶尔某天极度困倦,可能沾床就睡,但醒来后往往还是觉得累——这就是因为睡眠质量差,缺乏足够的深睡眠。
此外,秒睡还可能是某些睡眠障碍的信号,如发作性睡病。这类患者会在白天突然出现不可抗拒的睡眠发作,可能在吃饭、走路时突然睡着,这并非正常的“好睡眠”,而是需要及时就医的疾病症状。因此,秒睡并非一定是睡眠质量好的标志,若经常秒睡且伴随白天疲劳、精神不佳等情况,需警惕是否存在潜在的睡眠问题或健康隐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请大家收藏:(m.20xs.org)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