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处于压力状态下时,身体会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管收缩,长期下去会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焦虑和抑郁情绪还会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降低身体的抵抗力,使人体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在生活中,像刘先生这样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中的人,往往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他们为了完成工作任务,经常加班加点,忽略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这种长期的压力积累,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
为了缓解心理压力,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运动是一种很好的减压方式,它可以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使人产生愉悦感,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每周坚持进行一定量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既能增强体质,又能调节心理状态。
冥想和放松训练也能帮助我们减轻压力。每天花15-20分钟进行冥想,专注于呼吸,排除杂念,让身心得到深度的放松。瑜伽、深呼吸等放松训练方法,也能有效地缓解紧张情绪,降低身体的应激反应。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样重要。学会正视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不要过分焦虑和担忧。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惑,获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生活内容,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四、冠心病诊断五部曲:精准筛查的关键
为了帮助像刘先生这样的人更好地了解如何筛查冠心病,专家详细介绍了“冠心病诊断五部曲”。
(一)第一步:看症状
症状是诊断冠心病的重要线索。典型的冠心病症状是心前区不适与活动相关,主要在胸骨之后,可放射至左肩或伴颈部紧缩感,不适常为压迫感、憋闷感、紧缩感,停止活动后症状可缓解,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在几分钟内缓解。而一些不典型的症状,如一个点突然疼一下,像针扎一样;疼痛随着呼吸加重;一天到晚长叹气大喘气等,则可以排除冠心病。刘先生仔细回忆自己的身体状况,虽然有时会感到疲惫,但并没有出现典型的冠心病症状,这让他稍微松了一口气。
(二)第二步:看心电图
如果怀疑自己得了冠心病,且症状符合,下一步就是去做心电图。多数情况下,心电图在患者不发作心绞痛时可能显示不出明显异常,但作为基础心电图和原始资料,必须做一份,以便胸痛发作前后对比。若有既往心电图,可直接进行比对,若有动态演变,比如ST段水平压低,或ST段上斜型抬高,或T波倒置等,基本上可以诊断冠心病。刘先生想起自己之前体检时做过心电图,当时并没有发现明显问题,但他也明白,不能因此就掉以轻心。
(三)第三步:看动态心电图及运动平板试验
对于没有典型冠心病症状或无法通过常规心电图诊断的,可以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期间提醒患者记录症状发作的时间,便于医生判断。症状稳定的患者还可以通过运动平板试验判断是否有缺血发作。运动平板试验就像是给心脏做一次“运动测试”,让患者在跑步机上运动,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同时监测心电图的变化。如果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心电图异常,如ST段压低等,就提示可能存在心肌缺血。
(四)第四步:看冠状动脉CT
症状模棱两可,心电图表现不典型,但不能确诊冠心病的患者可以做冠脉CT检查,更加直观地了解血管是否有狭窄。冠状动脉CT就像是给心脏的血管拍了一张高清照片,能够清晰地显示血管的形态和狭窄程度。若冠状动脉CT发现有肌桥,还需要进一步评估其对心肌供血的影响。
(五)第五步:看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它是一种有创检查,需要将导管插入冠状动脉,注入造影剂,然后通过X线观察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和位置。虽然冠状动脉造影能够最准确地诊断冠心病,但由于其有创性,一般在其他检查无法明确诊断时才会考虑使用。
五、案例分析:真实的故事,深刻的启示
在论坛上,专家还分享了几个真实的案例,让大家更加直观地了解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
(一)案例一:张先生的曲折诊断之路
张先生,55岁,有高血压病史5年。最近几个月,他经常在活动后感到心前区隐隐作痛,休息后能缓解。他以为是劳累所致,并没有在意。直到有一天,他在爬楼梯时突然感到胸痛加剧,伴有呼吸困难。家人急忙将他送到医院,医生首先为他做了心电图,发现ST段有轻度压低,但由于症状不典型,心电图改变也不明显,无法确诊。随后,医生让他做了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运动平板试验,结果显示在运动过程中ST段压低更加明显,提示存在心肌缺血。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张先生又做了冠状动脉CT,发现冠状动脉有一处狭窄约70%。最终,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并进行了支架植入手术。张先生的经历告诉我们,对于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人,一旦出现可疑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请大家收藏:(m.20xs.org)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