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贝特类药物
贝特类药物如非诺贝特,主要作用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 。激活 PPARα后,贝特类药物可以调节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脂肪酸的β - 氧化,减少甘油三酯的合成,同时还能增加脂蛋白酯酶的活性,加速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从而显着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的水平 。此外,贝特类药物还可以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改善血脂谱 。对于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的高脂血症合并脂肪肝患者,贝特类药物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与他汀类药物相比,贝特类药物对肝脏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也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皮疹等不良反应 。在使用贝特类药物时,同样需要注意监测肝功能和血脂等指标,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3 其他药物
2.3.1 熊去氧胆酸
熊去氧胆酸是鹅去氧胆酸的 7 - β异构体 ,具有多种独特的作用 。它能够增加胆汁酸的分泌,改变胆汁酸成分,使胆汁中熊去氧胆酸的含量增加,从而发挥利胆作用,促进胆汁的排泄,缓解胆汁淤积 。同时,熊去氧胆酸可以抑制肝脏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胆汁中胆固醇及胆固醇酯的量和胆固醇的饱和指数,有利于胆固醇结石的溶解 。此外,它还能促进液态胆固醇晶体复合物形成,加速胆固醇从胆囊向肠道排泄、清除 。对于伴有胆固醇型胆结石或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脂肪肝患者,熊去氧胆酸是一种常用的治疗药物 。然而,据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其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治疗作用需重新评估 。在使用过程中,熊去氧胆酸可能会引起腹泻、便秘、恶心等胃肠道反应 。
2.3.2 中成药
- 强肝胶囊:组方包含生黄芪、党参、山药、当归、白芍、黄精、地黄、丹参、郁金、茵陈、泽泻、秦艽、板蓝根、神曲、山楂、甘草等多种中药 。其中,黄芪、党参、山药健脾益气,为气血生化之源;当归、白芍、黄精、地黄滋阴养血,培补肝肾;丹参、郁金活血行气,疏肝解郁;神曲、山楂消食导滞,健脾和胃;茵陈、泽泻、秦艽清热利湿;板蓝根清热解毒;甘草健脾益气,调和诸药 。诸药相互配合,共奏健脾疏肝、清利湿热、益气养血之功,适用于脂肪肝属脾虚气滞、湿热内阻证的患者 。
- 护肝片:由柴胡、茵陈、板蓝根、猪胆粉、绿豆、五味子组成 。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茵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板蓝根、猪胆粉、绿豆清热解毒祛湿,作为臣药辅佐;五味子滋肾养肝,为佐药 。诸药合用,可疏肝理气、清热解毒,适用于治疗脂肪肝属肝郁脾虚证的患者 ,能够缓解患者恶心、想吐、腹胀、腹泻、疲倦乏力等症状 。
- 桑葛降脂丸:组方有桑寄生、葛根、山药、山楂、丹参、红花、大黄、泽泻、茵陈、蒲公英 。桑寄生和葛根分别起到补益肝肾、养血通络以及活血化瘀、健脾升阳的作用,为君药;山药助君药补益脾肾,为臣药;山楂、丹参、红花加强活血化瘀之功;大黄通下化瘀,泽泻、茵陈、蒲公英清热利湿化浊,共为佐药 。适用于脾肾两虚、痰湿血瘀型脂肪肝患者 ,可改善患者乏力、纳呆、头晕、耳鸣、气短、大便干燥等症状 。
三、胆结石的药物治疗
3.1 利胆药物
3.1.1 熊去氧胆酸
熊去氧胆酸在胆结石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可以增加胆汁酸的分泌,改变胆汁成分,使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降低,从而抑制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对于已经形成的胆固醇结石,熊去氧胆酸能够通过溶解作用,使结石逐渐变小甚至消失 。其溶解结石的机制主要是通过与胆固醇形成可溶性复合物,促进胆固醇的转运和排泄 。此外,熊去氧胆酸还可以松弛肝胰壶腹括约肌,加强利胆效果,促进胆汁的顺畅排泄 。多项研究表明,熊去氧胆酸在胆结石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尤其是对于胆固醇结石患者 。然而,其治疗效果受到结石大小、数量、成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于较大的结石或非胆固醇结石,治疗效果可能有限 。
3.1.2 牛磺熊去氧胆酸
牛磺熊去氧胆酸是熊去氧胆酸与牛磺酸的结合产物 ,相比熊去氧胆酸具有更强的亲水性和生物利用度 。在胆结石治疗方面,牛磺熊去氧胆酸不仅能增加胆汁酸的分泌,还能直接参与胆汁酸的肠肝循环,更有效地溶解胆固醇结石 。研究显示,在保胆取石术后口服牛磺熊去氧胆酸的患者中,两年内的结石复发率显着低于服用熊去氧胆酸的患者 。这主要归因于牛磺熊去氧胆酸更高的生物利用度和更强的溶石能力 。此外,牛磺熊去氧胆酸还显示出对肝脏和细胞膜的更强保护作用 ,在治疗胆结石的同时,对肝脏功能也有一定的维护作用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请大家收藏:(m.20xs.org)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