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每100克干栗子的淀粉含量约70%,热量和一碗米饭差不多;莲子的淀粉含量也有60%,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
很多人吃淀粉类坚果时,会把它当作“零食”,却忘了减少主食的量,结果导致碳水化合物摄入超标。比如饭后吃10颗栗子(约50克),相当于多吃了半碗米饭,长期这样吃,很容易发胖。
所以,吃淀粉类坚果的关键是“替代主食”:比如吃了10颗栗子,就少吃半碗米饭;煮银耳莲子羹时,莲子放得多,就要减少当天的面条或馒头摄入量。
接下来,我们重点说说油籽类坚果——毕竟这类坚果是大家最常吃,也最容易吃错的。
三、吃坚果的“黄金法则”:记住这4点,不发胖、不上火
了解了坚果的营养,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怎么吃”。结合前面的案例和营养知识,我总结了4个“黄金法则”,帮你避开误区。
法则1:严格控量——每天10克,灵活调整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明确建议:成年人每天吃10克坚果(可食用部分,不含壳)。10克是什么概念?大概是10颗花生+2颗核桃,或者15颗杏仁,用手捏一小撮就能掌握。
为什么是10克?因为坚果的热量太高了——10克核桃约65千卡,10克瓜子约55千卡,看似不多,但如果过量,热量会快速累积。比如每天吃50克坚果(约一把),相当于多摄入250千卡热量,一个月就能胖1斤。
当然,10克不是“死规定”,可以根据当天的饮食灵活调整:
- 如果当天吃了炸鸡、油条、红烧肉等高脂肪食物,就暂时不吃坚果,避免脂肪超标;
- 如果饮食清淡,只吃了清蒸鱼、瘦肉、凉拌菜,没有额外摄入油脂,可以把坚果量增加到20-30克(但不能超过30克);
- 儿童和老年人消化能力弱,建议从5克开始尝试,逐渐增加到10克。
这里给大家一个小技巧:买坚果时,选择小包装(每袋10-15克),或者把大包装坚果分装到小密封袋里,每天吃一袋,就能避免“不知不觉吃多”。
法则2:选对种类——不看“宣传”看“配料”,优先原味、少加工
很多人买坚果时,会被“奶油味”“蜂蜜味”“盐焗味”吸引,或者觉得“坚果棒”“坚果乳”更方便,其实这些大多是“伪健康”产品。
比如某品牌的“坚果乳”,配料表前三位是“水、白砂糖、植脂末”,坚果含量只有5%;某款“坚果棒”,每100克含糖30克,比糖果还甜。这些添加了糖、油、盐的坚果产品,不仅会增加身体负担,还会掩盖坚果本身的营养。
所以,选坚果要遵循“三看”:
- 看配料表:只选配料表中“只有坚果”的产品,比如“原味核桃”“生瓜子”,没有白砂糖、植物油、盐等添加剂;
- 看加工方式:优先选择“低温烘烤”“自然晾晒”的坚果,避免油炸、高温炒制的(比如油炸花生、多味瓜子);
- 看表皮:能带皮吃的坚果(比如核桃、花生、杏仁),尽量选带皮的,表皮中的植物化学物能带来更多健康益处。
如果担心原味坚果味道单调,可以自己加一点天然调味:比如把杏仁和无糖酸奶混合,或者在燕麦粥里撒一把核桃碎,既健康又美味。
法则3:注意保存——避免氧化变质,小包装分装是关键
坚果富含油脂,一旦保存不当,很容易氧化变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哈喇味”)。氧化后的坚果不仅味道变差,还会产生有害物质,吃了可能导致恶心、腹泻,长期摄入还会增加肝脏负担。
怎么判断坚果是否变质?除了闻“哈喇味”,还可以看外观:如果坚果表面发暗、有霉点,或者吃起来有苦味,就说明已经变质了,一定要扔掉,不能再吃。
保存坚果的正确方法:
- 购买时选真空包装、不透明的袋子,生产日期越近越好;
- 开封后尽快吃完,吃不完的要密封好,放进冰箱冷藏(温度0-4℃),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
- 可以把坚果按10克/份分装到小密封袋里,每次吃一袋,减少反复开封带来的氧化。
尤其要注意核桃、松子、花生这些含油量高、外壳薄的坚果,它们更容易变质,保存时要格外细心。
法则4:搭配食用——和这些食物一起吃,营养翻倍
坚果单独吃虽然好,但和其他食物搭配,能让营养更均衡,吸收效果更好。推荐3种经典搭配:
- 坚果+全谷物:比如燕麦粥里加核桃碎、全麦面包夹杏仁片,全谷物的膳食纤维能延缓坚果中脂肪的吸收,避免血糖快速升高;
- 坚果+水果:比如苹果片配花生碎、香蕉蘸杏仁粉,水果中的维生素C能促进坚果中铁的吸收,还能中和坚果的油腻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请大家收藏:(m.20xs.org)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