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强调“致虚极,守静笃”,即通过平复情绪、减少杂念,维持“气机顺畅”。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看,这本质上是通过调节情绪,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少应激激素分泌,从而维持血压血脂稳定——这也解释了为何“情绪管理”是高血脂高血压防治的重要环节。
(二)生活方式失衡:背离“自然节律”的代谢惩罚
道家提倡“顺应自然”,认为人体的饮食、作息、运动都应与“天地节律”同步(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现代生活方式中,“熬夜、久坐、暴饮暴食”等行为,恰好背离了这种节律,导致身体的“代谢平衡”被打破。
1. 作息失衡:熬夜打乱“代谢生物钟”:人体存在“昼夜节律钟”,肝脏、胰腺、血管等器官的功能会随昼夜变化调整——例如,夜间(22:00-6:00)是肝脏代谢脂肪、胆固醇的“黄金时间”,也是血管内皮细胞修复的关键时期。若长期熬夜(凌晨2点后入睡),会导致肝脏代谢功能紊乱,脂肪分解与胆固醇清除效率下降,进而引发甘油三酯升高、“坏胆固醇”堆积;同时,熬夜会导致褪黑素分泌减少(褪黑素具有调节血压的作用),交感神经在夜间仍处于兴奋状态,导致夜间血压无法正常下降(正常血压应呈“昼高夜低”的勺型分布),长期下来易发展为高血压。
2. 饮食失衡:“过补”与“失节”导致“阴阳失衡”:道家认为“饮食有节,不妄作劳”,强调饮食需“适度”“均衡”,避免“过食肥甘厚味”——而现代饮食中的“高盐、高糖、高脂”,恰好属于道家所说的“肥甘厚味”,会导致身体“阳气过盛”“痰湿内生”(中医概念,对应现代医学的“代谢紊乱”“脂肪堆积”)。具体而言:
- 高盐饮食:钠离子摄入过多会导致体内“水湿潴留”(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血压升高,对应道家“水湿失衡”;
- 高糖高脂饮食:过量的糖和脂肪无法被及时代谢,会转化为“痰湿”(脂肪)堆积在肝脏、血管内,导致血脂升高,对应道家“痰湿壅盛”。
3. 运动失衡:“不动则滞”与“过动则耗”:道家主张“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强调运动需“适度”,既不能“久坐不动”(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也不能“过度运动”(消耗元气)。现代社会中,多数人处于“久坐不动”的极端——肌肉长期不收缩,会导致气血运行减慢,血管壁承受的压力增加,同时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脂肪代谢受阻,进而引发血压血脂异常;而少数“过度运动”者(如长期高强度健身、不休息),则会导致身体“元气耗损”,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反而可能诱发血压波动(如运动后血压骤升)。
(三)生理失衡:遗传与衰老导致的“平衡基础薄弱”
除了后天的情绪与生活方式,先天的遗传因素与后天的衰老过程,会导致人体“生理平衡”的基础薄弱,更容易引发高血脂高血压。
1. 遗传因素:代谢机制的“先天缺陷”:从现代医学角度看,高血脂高血压的遗传因素主要体现在“代谢相关基因异常”——例如,“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缺陷”会导致肝脏无法正常识别并清除“坏胆固醇”,使血液中“坏胆固醇”水平持续升高;“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异常”会导致血管紧张素分泌过多,使血管持续收缩,血压升高。从道家角度看,这类人群属于“先天禀赋不足”,其“阴阳平衡”的基础较弱,需要通过更严格的后天调理(如情绪管理、饮食控制、适度运动)来维持健康。
2. 衰老因素:生理功能的“自然衰退”: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会逐渐衰退,导致“平衡调节能力下降”——例如,血管壁的弹性纤维逐渐减少、胶原纤维增多,使血管弹性下降,对血压的调节能力减弱,易导致血压升高;肝脏的脂肪代谢酶活性下降,使脂肪分解与合成的平衡被打破,易导致甘油三酯升高;肾脏的排钠能力下降,导致体内钠离子潴留,进一步加重血压升高。道家认为“衰老即阴阳失衡的渐进过程”,因此强调“中年以后需加强养生”,通过饮食、运动、情绪调节延缓生理功能衰退,维持“身心平衡”。
四、长期用药副作用:科学干预与“身心调和”的平衡难题
对于已确诊高血脂高血压的患者,长期规律用药是控制病情、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如心肌梗死、脑梗塞、肾衰竭)的关键。但“是药三分毒”,长期用药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副作用,如何在“科学干预”与“身心调和”之间找到平衡,是患者与医生共同面临的难题。以下结合临床案例,详细解析常用药物的副作用及应对思路。
(一)高血脂常用药物: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与应对
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是目前降脂治疗的“一线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肝脏内胆固醇合成酶,降低“坏胆固醇”与总胆固醇水平。但长期服用可能引发以下副作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请大家收藏:(m.20xs.org)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