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乡镇社区缺乏运动中年男性的高血脂症
患者王先生,55岁,居住于某市青山镇社区,农民,身高172cm,体重85kg,BMI=28.7kg/m2(肥胖),腰围95cm(超标)。年度社区体检时发现:TC=5.9mmol/L,TG=2.8mmol/L,LDL-C=3.8mmol/L,HDL-C=1.0mmol/L,确诊为高血脂症;血压、血糖正常,无其他慢性病史。
问卷调查显示:王先生每日油脂摄入量约35g,饮食以主食(米饭、馒头)和肉类为主,蔬菜水果摄入较少;因近年农业机械化普及,田间体力劳动减少,每日运动时间不足30分钟,业余时间以打麻将、看电视为主;吸烟20年,每日吸烟15-20支,每周饮酒3-4次,每次饮用白酒约100g;睡眠质量尚可(每日睡眠7-8小时),无明显焦虑抑郁情绪;中医体质辨识为痰湿质兼血瘀质,自述偶尔有胸闷、肢体麻木症状。
访谈中了解到,王先生认为“体力劳动就是运动”,农业机械化后无需再辛苦劳作,便不再额外安排运动,且当地乡镇社区缺乏公共运动设施,进一步降低了运动意愿。从西医角度看,其长期缺乏有氧运动导致能量消耗减少,多余热量转化为脂肪储存于体内,尤其甘油三酯合成增加;吸烟产生的尼古丁可损伤血管内皮,促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沉积,饮酒则通过肝脏代谢影响脂质合成。从中医角度看,其长期久坐少动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形成“血瘀”,与痰湿相互胶结,阻滞脉络,加重血脂异常,偶尔出现的胸闷、肢体麻木正是“痰瘀互结”的早期表现。
四、讨论
(一)社区中老年人群高血脂症患病率特征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社区中老年人群高血脂症患病率为42.3%,高于《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中45岁以上人群35%的平均水平,且城市社区患病率(48.6%)显着高于乡镇社区(32.1%),这一差异可能与城乡生活方式差异密切相关。城市中老年人饮食更倾向于高油、高糖、高脂的加工食品,且久坐时间更长(如长期看电视、使用电子设备),而乡镇中老年人虽饮食结构相对单一,但仍保留部分体力活动(如家务劳动、田间轻劳作),能量消耗较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血脂异常风险。
从年龄维度看,60-75岁组患病率(46.5%)显着高于45-59岁组(37.8%),这与老年人代谢功能减退、脂质清除能力下降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男女患病率无显着差异(44.0% vs 40.9%),与既往部分研究认为“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的结论不同,可能因本研究纳入的女性多为绝经后人群——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失去雌激素对脂质代谢的保护作用,血脂异常风险显着升高,导致男女患病率趋于一致。
(二)高血脂症相关危险因素的中西医解读
1. 生理与生活方式危险因素:中西医视角的共性认知
从西医角度看,超重/肥胖(BMI≥24)、腹部脂肪堆积(腰围超标)是高血脂症的核心危险因素,本研究中BMI≥24人群的患病风险是正常体重人群的2.13倍(OR=2.13,P<0.001),这是因为脂肪组织(尤其腹部内脏脂肪)可分泌游离脂肪酸,促进肝脏合成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时抑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合成。长期高油饮食(每日油脂≥30g)则直接增加外源性脂质摄入,加重肝脏代谢负担;缺乏运动(每周<150分钟)导致肌肉对脂肪酸的利用减少,进一步加剧脂质堆积。
中医理论对上述危险因素的认知高度契合,将其归为“饮食不节”“劳逸失度”范畴。中医认为,“肥甘厚味”(高油高脂饮食)易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则“水湿不化”,聚而成“痰浊”;“久坐少动”则导致“气血瘀滞”,痰浊与血瘀相互胶结,阻滞脉络,形成“膏脂”(对应现代医学的血脂异常)。本研究中痰湿体质人群的患病风险是其他体质的2.56倍(OR=2.56,P<0.001),正是中医“体质决定疾病易感性”理论的直接体现——痰湿体质人群本身存在“水湿代谢障碍”,更易受不良生活方式影响,诱发血脂异常。
2. 心理因素: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与中医“情志致病”的关联
本研究单因素分析显示,焦虑(28.3% vs 15.1%)、抑郁(25.2% vs 12.8%)人群的高血脂症患病率显着升高,虽多因素分析中未进入独立危险因素(可能因样本量或其他混杂因素影响),但仍提示心理状态与血脂代谢的密切关联。从现代心理学与生理学机制看,长期焦虑、抑郁情绪可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促使皮质醇持续升高,而皮质醇可通过以下途径影响脂质代谢:一是促进肝脏合成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二是抑制脂肪分解酶活性,减少脂肪分解;三是增加腹部脂肪堆积,形成“向心性肥胖”,进一步加重血脂异常,如案例1中张女士因孤独感产生焦虑情绪,通过“情绪性进食”(吃甜食)缓解压力,形成“心理应激-不良饮食-血脂升高”的恶性循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请大家收藏:(m.20xs.org)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