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存在明显胰岛素抵抗(空腹胰岛素18mIU/L,正常参考值2.6-24.9mIU/L,但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低于正常),且颈动脉超声显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1.2mm)”。医生调整方案:在甲巯咪唑基础上,加用降脂药(阿托伐他汀)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二甲双胍),同时调整饮食,4月后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恢复正常(游离T3 4.8pmol/L),血脂降至5.1mmol/L。
该案例表明,高血脂带来的代谢负担会延缓甲亢的治疗进程,只有同时干预血脂异常,才能提升甲亢的治疗效果。
二、中医视角下三者的关联:以“肝脾肾功能失调”为核心
中医虽无“高血脂”“甲亢”的现代病名,但根据症状可将其归为“痰浊”“眩晕”(对应高血脂)、“瘿病”“心悸”(对应甲亢)范畴,且认为三者的根源均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通过“气血津液代谢紊乱”相互影响。
(一)核心病机:三脏失调与“痰、火、瘀”内生
- 肝脏: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负责调节全身气机与代谢。若长期情绪抑郁(如焦虑、压力大),会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则无法推动津液代谢,易生“痰浊”(对应现代医学的脂质沉积);肝气郁结日久还会化“火”(对应甲亢的“高代谢热象”,如怕热、多汗、心慌),肝火上炎又会进一步耗伤津液,加重痰浊沉积。
- 脾脏:“脾主运化”,负责将食物转化为气血津液。若长期饮食不节(如暴饮暴食、嗜食油腻),会损伤脾阳,导致“脾虚湿盛”——一方面,脾虚无法运化水谷,多余脂肪易堆积为痰浊(高血脂);另一方面,湿浊内生会阻碍气机,反加重肝气郁结,间接诱发“肝火”(甲亢)。
- 肾脏:“肾主藏精”,是人体代谢的根本。随着年龄增长或长期熬夜,会导致“肾阴亏虚”,肾阴不足则无法制约肝火,肝火过旺会加速机体代谢(甲亢);同时,肾阴亏虚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肾为脾之母,母虚子弱”),进一步加重痰浊沉积(高血脂)。
(二)中医辨证分型与典型案例
中医对三者合并病症的辨证,需结合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常见分型如下:
1. 肝火痰浊证:最常见分型
症状:怕热、多汗、心慌、手抖(甲亢典型症状),同时伴有头晕、头重、身体困重(高血脂痰浊表现),舌苔黄腻,脉弦滑。
病机:肝气郁结化火,火邪煎灼津液为痰浊,痰火互结于颈部(甲状腺)则为瘿病(甲亢),痰浊流注血脉则为血脂异常。
典型案例3:肝火痰浊型甲亢合并高血脂
患者张某,女性,42岁,公司高管,长期加班、压力大,近1年出现:①怕热、多汗,夏季需开空调穿长袖(甲亢症状);②头晕、胸闷,体检发现总胆固醇6.8mmol/L,甘油三酯2.1mmol/L(高血脂);③月经不调(经期推迟、量少),伴有烦躁易怒、失眠多梦。
中医辨证:舌苔黄腻,脉弦滑,属“肝火痰浊证”。治疗以“清肝泻火、化痰降脂”为主,方剂选用“龙胆泻肝汤合二陈汤”加减(龙胆草、栀子清肝火,半夏、陈皮化痰浊,茯苓健脾利湿),同时配合针灸(针刺太冲穴疏肝、丰隆穴化痰)。
调理2月后,患者烦躁、怕热症状明显缓解,复查血脂:总胆固醇5.6mmol/L,甘油三酯1.7mmol/L;继续调理3月,甲状腺功能检查显示游离T3、T4接近正常,月经周期恢复规律。
2. 脾肾两虚证:多见于中老年患者
症状:甲亢症状较轻(仅轻微乏力、怕热),但高血脂明显(总胆固醇7.0mmol/L以上),同时伴有畏寒、腹胀、大便溏薄(脾虚),腰膝酸软、夜尿多(肾虚),舌苔白腻,脉沉细。
病机:脾肾阳虚,运化无力,痰浊内生(高血脂),同时肾阳不足无法温煦甲状腺(中医认为甲状腺属“任脉”,依赖肾阳滋养),导致甲状腺功能紊乱(甲亢)。
典型案例4:脾肾两虚型高血脂合并甲亢
患者赵某,男性,60岁,有20年吸烟史,近半年出现:①轻微怕热、乏力,但活动后易气短;②体检发现总胆固醇7.5mmol/L,甘油三酯2.3mmol/L,同时游离T3 7.2pmol/L(轻度升高);③日常怕冷(尤其冬季),吃生冷食物后腹胀、腹泻,夜间起夜2-3次。
中医辨证:舌苔白腻,脉沉细,属“脾肾两虚证”。治疗以“温补脾肾、化浊降脂”为主,方剂选用“附子理中汤合肾气丸”加减(附子、干姜温脾阳,熟地黄、山药补肾阴,泽泻、茯苓化浊降脂),同时建议减少吸烟、避免生冷饮食。
调理3月后,患者怕冷、腹胀症状消失,夜间起夜1次;复查血脂:总胆固醇6.1mmol/L,甘油三酯1.8mmol/L;甲状腺功能显示游离T3降至5.3pmol/L(接近正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请大家收藏:(m.20xs.org)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