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脾失健运:痰湿生成的“源头”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负责代谢水湿和食物。长期高盐高油高糖饮食、久坐不动,会让脾的运化功能减弱,水湿无法正常代谢,聚而成“痰湿”。痰湿随血液运行,会堵塞血管(形成“血瘀”),导致血压升高;痰湿困脾,影响胰岛素的“气化功能”(类似现代医学的胰岛素敏感性),导致血糖升高;痰湿在血液中堆积,就是中医眼中的“脂浊”,即高血脂。王大叔顿顿吃红烧肉,正是“过食肥甘厚味”伤脾,进而滋生痰湿,诱发“三高”。
2. 肾阴不足:“三高”加重的“推手”
“肾主水液代谢”“肾藏精”,长期熬夜、压力大、年龄增长,会耗伤肾阴。肾阴不足会导致:
- 水液代谢紊乱,加重痰湿;
- 肝阴失养,肝气郁结,进一步升高血压(中医称“肝阳上亢”);
- 肾精不足,无法滋养胰腺(中医称“胰属脾,赖肾滋养”),导致血糖控制失常。
因此,中医认为“三高”不是单一脏腑的问题,而是“脾肾失调、痰湿瘀阻”的全身性代谢紊乱,调理需“健脾益肾、化痰祛湿、活血化瘀”。
三、危害警示:“三高”联手,风险不是“1+1+1”,而是“指数级增长”
很多人以为“控制好其中一高就行”,但实际上,“三高”并存时,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会呈“叠加效应”:
- 单独高血压患者,5年内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约10%;
- 高血压+高血糖患者,风险升至25%;
-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患者,风险高达45%,相当于每2人中就有1人可能在5年内发生心梗、脑梗死等事件。
除此之外,“三高”还会联合损伤全身器官:
- 伤肾:长期高血压、高血糖会损伤肾小球,导致“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严重时发展为尿毒症;
- 伤眼:高血糖会损伤眼底血管,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能失明;高血压会引发“眼底出血”;
- 伤神经:高血糖会损伤周围神经,导致手脚麻木、疼痛;高血压会压迫脑血管,引发头痛、记忆力下降。
四、解决方案:“三高”一起控,中西医结合给出“一站式方案”
“三高”的关联性决定了“单独控制某一高”效果有限,必须采取“综合管理”策略,从生活方式、药物治疗、中医调理三方面入手,做到“一起防、一起控”。
(一)生活方式干预:“三高”共同的“基础治疗”,缺一不可
生活方式调整是控制“三高”的“基石”,即使需要药物治疗,也必须配合以下5点,具体可参考王大叔的调整方案:
1. 饮食调整:一套方案管“三高”,关键在“低盐、低糖、低油、高纤维”
- 低盐:每天盐摄入量<5g(约1啤酒瓶盖),少吃咸菜、酱肉、加工食品,用醋、葱、姜代替盐调味;
- 低糖:添加糖每天<25g,少喝含糖奶茶、可乐,用白开水、淡茶水替代,水果选苹果、蓝莓(每天200g以内);
- 低油:每天烹调用油<25g,选橄榄油、茶籽油,少吃油炸、红烧,多蒸、煮、凉拌;
- 高纤维:每天吃300-500g蔬菜(芹菜、菠菜、木耳)、200g粗粮(燕麦、糙米),膳食纤维能吸附胆固醇、延缓血糖上升;
- 优质蛋白:每天吃1个鸡蛋、100g瘦肉(鸡胸肉、鱼肉)、300ml牛奶,避免肥肉、动物内脏。
王大叔调整饮食后,早餐吃燕麦粥+水煮蛋+凉拌黄瓜,午餐吃杂粮饭+清蒸鱼+炒西兰花,晚餐吃小米粥+豆腐+炒青菜,3个月后血压降至135/85mmHg,血糖、血脂也明显下降。
2. 运动干预:每天30分钟,同时降“三高”
推荐“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2次力量训练”:
- 有氧运动: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每次30-40分钟,每周5次,心率控制在“(220-年龄)×60%-70%”(如50岁心率约102-119次/分钟);
- 力量训练:用哑铃做深蹲、平板支撑,每次20分钟,每周2次,增强肌肉量,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 注意:高血压患者避免剧烈运动(如短跑、举重),高血糖患者运动前测血糖(<4.4mmol/L需先吃点饼干),避免低血糖。
研究显示,规律运动可使收缩压降低5-10mmHg,空腹血糖降低0.5-1.0mmol/L,坏胆固醇降低8%-12%。
3. 体重管理:减掉“肚子”,同时改善“三高”
目标是将BMI控制在18.5-23.9kg/m2(BMI=体重kg/身高m2),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减重建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请大家收藏:(m.20xs.org)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