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然“失语”或“理解障碍”:少数患者会突然“说不出话(运动性失语)”,或“能说话,但听不懂别人的话(感觉性失语)”,如家人说“拿水杯”,患者却递过来毛巾,这种情况虽持续时间短(多为几分钟),但已是脑血管堵塞的“强烈预警”。
(四)“头痛头晕”:气血逆乱的重要信号
中医将头痛头晕归为“气血逆乱”“肝阳上亢”“痰浊上蒙”等证型,脑梗死前的头痛头晕有明显特点:
- 突发剧烈头痛:与平时“紧张性头痛”不同,这种头痛多为“突然发作的、炸裂样的疼痛”,可能伴随恶心、呕吐,是脑血管痉挛或颅内压升高的表现,常见于“出血性脑梗死”前期。
- 反复头晕、“天旋地转”:患者会突然感觉“周围物体在旋转,或自己在摇晃”,站立不稳,甚至需要扶着东西才能站稳,这是“后循环缺血”的典型症状(后循环负责为脑干、小脑供血,一旦堵塞会导致严重后果)。
典型案例:65岁的刘奶奶有糖尿病史,近1个月频繁出现“头晕”,尤其是早晨起床时,感觉“房子在转”,持续10秒左右缓解。家人带她就医,检查发现“椎动脉狭窄”,医生告知:这种“体位性头晕”是后循环缺血的预警,若不干预,可能导致“脑干梗死”,危及生命。
(五)“精神异常”:心神失养的潜在提示
从心理学角度看,长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会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加速脑血管硬化;而脑梗死前的“脑缺血”,也会反过来影响情绪和精神状态,形成“恶性循环”,常见表现为:
- 突然情绪暴躁或淡漠:患者可能毫无原因地“发脾气、烦躁不安”,或“对平时感兴趣的事失去兴趣,变得冷漠、嗜睡”,这是由于脑部缺血影响了“情绪调节中枢”(如额叶、杏仁核)。
- 记忆力突然下降:尤其是“近期记忆障碍”,如“刚说过的话就忘,刚做过的事记不清”,严重时甚至“认不出家人”,这是脑血管供血不足导致“大脑记忆区域(如海马体)功能受损”的信号。
(六)“睡眠异常”:阴阳失衡的间接反映
中医强调“阴阳平衡”是睡眠的基础,脑梗死发生前,“气血瘀滞”会导致“阴阳失调”,进而出现睡眠问题:
- 入睡困难、多梦:患者会突然出现“躺在床上1-2小时睡不着,或整夜做梦,醒来后感觉很累”,这与脑血管缺血导致的“大脑神经兴奋性异常”有关。
- 夜间频繁醒来、肢体抽搐:部分患者会在夜间“突然醒来,感觉一侧肢体发麻,或出现轻微抽搐”,这是肢体末梢缺血的“夜间信号”,容易被误认为“缺钙”而忽视。
三、出现预警信号后:“黄金3步”应急处理,中西医结合阻断病情进展
当出现上述任何一种“预警信号”时,哪怕症状持续时间短(如几分钟缓解),也必须立刻采取行动——脑梗死的“救治关键”在于“抢时间”,每延误1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结合中医“急则治标”与现代医学“应急干预”原则,需严格遵循以下3步:
第一步:立即停止活动,保持“安全体位”,避免二次损伤
出现预警信号时(如肢体无力、头晕、口角歪斜),首先要做的是“停止一切活动”,防止跌倒或加重脑部缺血:
- 若处于站立或行走状态,应立即扶住身边的固定物体(如墙壁、椅子),缓慢坐下或躺下,避免突然下蹲或躺卧(防止体位性低血压加重脑缺血);
- 若伴有呕吐,应采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清理口腔分泌物,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
- 中医认为“情绪激动会导致‘气血上涌’,加重瘀滞”,因此需尽量保持冷静,避免紧张、焦虑,可通过深呼吸(缓慢吸气5秒,屏息2秒,呼气7秒)平复情绪。
第二步:立即拨打“120”,精准告知病情,为救治争取时间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很多患者因“等症状缓解”“怕麻烦”而延误就医,最终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拨打120时需注意:
- 明确告知3个核心信息:① 患者年龄、性别;② 具体症状(如“左侧肢体不能动、说话含糊”“突然头晕、口角歪斜”);③ 详细地址(包括小区名称、单元号、楼层,若在室外需说明标志性建筑),方便急救人员快速定位;
- 不要自行前往医院:即使症状缓解,也需由急救人员护送就医——急救车上配备专业设备(如心电图、血压监测仪),可随时监测病情,且能提前与医院沟通,开通“脑卒中绿色通道”,减少就医流程时间;
- 中医提醒:若身边有“速效救心丸”(含川芎、冰片,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每次10-15粒,舌下含服),暂时改善脑部微循环,但不可替代急救措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请大家收藏:(m.20xs.org)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