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憋气发力类运动:阻滞“气血运行”,升高颅内压与血压
憋气发力类运动指运动时需要长时间憋气、过度用力的项目,如举重、拔河、硬拉、长时间憋气的瑜伽动作(如肩立式、头倒立)、用力排便时的“屏气动作”(部分中老年人晨练后习惯在公园排便,用力时憋气)等。这类运动易导致“气血阻滞”,使胸腔与腹腔压力骤升,进而引发血压与颅内压升高。
典型案例3:65岁的王叔叔患有高血脂8年,无明显不适症状,晨练时喜欢和老友“比力气”,经常参与拔河、举哑铃(10公斤)等运动。一次晨练拔河比赛中,王叔叔为“赢比赛”,长时间憋气发力,突然感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被送至医院后测量颅内压升高,头部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医生判断,其憋气时胸腔压力骤升,导致脑血管压力剧增,加上高血脂导致血管壁脆弱,最终引发血管破裂出血。
中医理论中,“气为血之帅”,憋气时气机停滞,血液运行受阻,易形成“气滞血瘀”;同时,憋气会导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火邪上炎,引发头痛、头晕等症状。从现代医学看,憋气发力时,人体胸腔内压力可达100-200mmHg,导致静脉回流受阻,心输出量减少,为维持脑部供血,血压会反射性升高,收缩压可能超过200mmHg;对于高血脂患者,血管壁因脂质沉积而变脆,脑梗死病史者脑血管存在陈旧性损伤,此时过高的血压与颅内压,会显着增加脑出血、脑梗死复发的风险。
(四)低温环境下的长时间户外运动:耗伤“阳气”,加重血液黏稠
部分中老年人“不怕冷”,即使在冬季清晨(气温低于5℃)也坚持长时间户外运动,如长时间户外快走、慢跑、打太极等。低温环境下的长时间运动,会耗伤人体“阳气”,影响气血运行,同时加重血液黏稠度,对高血脂与脑梗死病史者极为不利。
典型案例4:70岁的赵阿姨患有高血脂12年,有脑梗死病史3年,冬季晨练习惯在户外快走1小时(气温-2℃)。去年12月的一个清晨,赵阿姨快走20分钟后感到手脚冰凉、胸闷、气短,随后意识模糊,被路人发现后送至医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检查显示,其血液黏稠度因低温升高,冠状动脉内脂质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堵塞血管。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冬季清晨阳气未升,中老年人阳气本就虚弱,长时间户外低温运动,会进一步耗伤肾阳与心阳,导致“心阳不振”“气血凝滞”,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从现代医学角度,低温环境下人体血管会收缩,以减少热量散失,而高血脂患者血管壁脂质沉积,收缩后管腔更窄,血流阻力增加;同时,低温会使血液中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血液黏稠度升高,对于脑梗死病史者,这种变化会增加血栓形成风险,若血栓堵塞冠状动脉,就会引发心肌梗死,堵塞脑血管则导致脑梗死复发。
三、基于中医辨证与心理学的科学晨练方案构建
(一)中医辨证:依据体质选运动,实现“气血调和”
高血脂与脑梗死病史中老年人的晨练需遵循“辨证施养”原则,结合自身中医体质选择运动,避免“一刀切”:
1. 痰浊内阻型(高血脂为主,体型偏胖、头晕昏沉、舌苔厚腻):宜选择能“健脾化痰、祛湿通络”的运动,如缓慢的太极拳(24式简化版)、八段锦(重点练“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托天理三焦”式)、慢速散步(4-5公里/小时)。这类运动节奏平缓,能促进脾胃运化,减少痰湿堆积,同时避免气血骤升骤降。
2. 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病史为主,乏力、胸闷、舌质偏暗):宜选择“补气活血、通络养气”的运动,如气功(如放松功、内养功)、低强度的广场舞(动作缓慢、无剧烈旋转)、蹬自行车(固定自行车,阻力调至最低)。运动时需注意“量力而行”,以不感到疲劳为度,避免耗伤正气。
3. 肝肾阴虚型(合并头晕耳鸣、口干咽燥、腰膝酸软):宜选择“滋阴养肝、舒缓柔和”的运动,如瑜伽(温和式,如猫式、婴儿式,避免憋气与倒立)、散步(清晨太阳升起后进行,避免低温耗伤阴液)、轻柔的拉伸运动(如颈肩拉伸、腿部拉伸,每个动作保持10-15秒)。
(二)运动心理学干预:提升依从性,避免“盲目跟风”
许多中老年人晨练选择受“群体效应”影响,盲目跟风选择不适合的运动,需通过心理学干预引导科学运动:
1. 认知重构:通过社区健康讲座、科普手册等形式,让中老年人认识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打破“运动越累越有效”的误区。例如,用张大爷、李阿姨等典型案例,直观展示不当运动的风险,帮助其建立“安全第一”的运动认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请大家收藏:(m.20xs.org)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