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养阳”要求在春季早睡早起、适度运动(如踏青、散步),促进阳气升发,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脂质沉积;“秋冬养阴”则强调冬季早睡晚起、注意保暖,避免阳气耗散,同时通过饮食调理(如适量摄入温补食物)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止血压、血脂因寒冷刺激出现大幅波动。
(五)“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情志与血管的关联
《素问·举痛论》中的这句论述,系统阐述了情绪对气血运行的影响,是理解心理因素致血管疾病的关键。以高血压为例,临床中常见“情绪性高血压”患者:某企业高管因长期面临业绩压力,经常处于焦虑、愤怒状态,每次情绪激动后血压都会飙升至180/110mmHg,虽服用降压药,效果却不稳定;直到调整心态、减少情绪波动后,血压才逐渐恢复正常。
从中医角度,“怒则气上”会导致肝气上逆,气血壅滞于头部,引发血压升高;“恐则气下”则会使肾气不固,气血下陷,导致血压骤降(常见于突发惊吓后)。而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情绪的剧烈波动会破坏自主神经平衡,导致血管舒缩功能紊乱,长期如此会使血管弹性下降,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斑块形成的主要病理基础)。
(六)“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与血管功能
《素问·生气通天论》将阳气比作“天与日”,强调其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从中医视角看,阳气具有“温煦全身、推动气血运行”的功能:阳气充足,则气血运行顺畅,血管舒张有度,不易出现脂质沉积;阳气不足,则气血运行迟缓,脂质易在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同时血管收缩功能减弱,导致血压调节异常。
现代医学中,“阳气”可理解为机体的能量代谢水平与免疫功能:能量代谢旺盛,能有效分解体内多余脂质,减少高血脂风险;免疫功能正常,可及时清除血管内皮受损细胞,防止斑块形成。临床中,许多高血脂、高血压患者存在“阳气不足”的表现,如畏寒怕冷、精神萎靡、手脚冰凉,这类患者若能通过适度运动、温补饮食(如生姜、羊肉)提升阳气,往往能改善代谢指标。
(七)“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肾精与代谢平衡
《素问·金匮真言论》提出“精为身之本”,这里的“精”不仅指生殖之精,还包括维持机体正常代谢的“精气”。中医认为,肾精充足则气血生化有源,代谢功能正常,不易出现血脂、血压异常;肾精亏虚则代谢能力下降,脂质易在体内堆积,形成高血脂,同时肾精不足会影响肝肾功能(肝主疏泄、肾主水液代谢),进一步加重血压、血脂紊乱。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会导致肾精耗损,表现为内分泌失调(如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抵抗是高血脂、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肝脏合成甘油三酯增加,同时使血管对胰岛素的舒张反应减弱,引发血压升高。这与“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的理念一致,即通过“藏精”(规律作息、避免过度消耗)维持代谢平衡,预防疾病。
(八)“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行为习惯与血管健康
《素问·宣明五气》中的“五劳所伤”,精准指出了不良行为习惯对身体的危害,其中“久坐伤肉”与现代代谢性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久坐(每天超过8小时)会导致血液循环减慢,脂质易在血管壁沉积,增加高血脂、血管斑块风险;同时久坐会降低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引发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加重代谢紊乱。
从中医角度,“久坐伤肉”会导致脾气虚弱(中医“肉”与“脾”对应),脾主运化,脾气虚弱则运化功能下降,痰湿内生,转化为血脂异常;“久视伤血”会导致肝血不足,肝主疏泄,肝血不足则疏泄失常,气血运行不畅,引发血压波动。这些论述提示,保持适度运动、避免长期单一姿势,是维护血管健康的重要措施。
(九)“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饮食与代谢调节
《素问·生气通天论》强调饮食五味对人体阴气(指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影响,与现代营养学“均衡饮食”理念高度契合。高血脂、高血压的发生,与“五味失调”密切相关:过咸(高盐饮食)会导致水钠潴留,增加血容量,引发血压升高;过甜(高糖饮食)会转化为脂肪,加重高血脂;过油(高脂饮食)则直接导致甘油三酯、胆固醇升高,加速血管斑块形成。
中医认为,“五味适当则养五脏,五味过则伤五脏”:如过食辛辣会伤肺(肺主气,气行则血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过食生冷会伤脾,影响运化功能,导致痰湿内生。而“食饮有节”的核心,在于“五味均衡、饥饱适度”,这正是现代医学推荐的“低盐、低脂、低糖”饮食方案的传统依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请大家收藏:(m.20xs.org)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