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药物副作用>疾病风险”:部分患者因担心阿司匹林“伤胃”、他汀类“伤肝”,便选择停药。但事实上,医生开具的药物剂量已充分权衡“疗效与安全性”,且多数副作用可通过“对症处理”缓解(如阿司匹林联合胃黏膜保护剂、定期监测肝功能),其风险远低于脑梗死复发的致残、致死风险。
3. “他人经验替代专业判断”:部分患者听闻“邻居停药后没事”,便盲目效仿。但脑梗死的复发风险与个体基础疾病、血管病变程度、遗传因素密切相关,他人的“幸运”不代表自身的“安全”,需遵循个性化治疗方案。
(三)中医视角:停药违背“既病防变”的核心原则
《黄帝内经》提出“上工治未病”,其中“既病防变”强调“疾病痊愈后,需继续干预以防止复发”,这与脑梗死二级预防的理念高度契合:
1. “邪去而正未复”:脑梗死急性期治疗后,“血栓”(邪)虽被清除,但“气虚、血瘀、痰浊”(病机)并未完全消除,血管内皮损伤、动脉粥样硬化(病本)仍在,需通过药物(如抗血小板药类比“活血”、他汀类类比“化痰”)持续“扶正祛邪”,巩固治疗效果。
2. “久病必虚”:脑梗死患者多为中老年人,本身存在“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的体质基础,停药后“正气”无法抵御“邪气”(如血压、血糖波动),易导致“病情反复”。中医主张“缓则治本”,需通过长期调理(药物+饮食+情志)改善体质,从根源降低复发风险。
四、如何提高服药依从性?——中西医结合的“个性化干预策略”
提高服药依从性是预防脑梗死复发的关键,需结合患者的体质、生活习惯、心理状态,制定“中西医协同”的干预方案:
(一)建立“个体化药物方案”:减少副作用顾虑
1. 现代医学调整:若患者出现药物副作用(如阿司匹林致胃痛、他汀类致肌肉酸痛),需及时与医生沟通,而非自行停药。例如,胃痛可换用“肠溶阿司匹林”+“雷贝拉唑(胃黏膜保护剂)”;肌肉酸痛可调整他汀类药物剂量或换用“普伐他汀”(对肌肉影响较小)。
2. 中医辅助调理:针对药物副作用,可配合中医辨证调理。如他汀类药物致“肝酶升高”(中医属“肝气郁结”),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逍遥丸”疏肝理气;阿司匹林致“胃肠道不适”(属“脾胃虚弱”),可配合“香砂六君子丸”健脾和胃,减少药物对脏腑的损伤。
(二)强化“健康认知”:纠正心理偏差
1. 风险教育:通过“案例讲解”(如本文张叔的经历)、“数据对比”(服药者vs停药者的复发率),让患者直观认识到“停药的危害”,打破“无症状即安全”的误区。
2. 副作用科普:向患者解释“药物副作用的可控性”,例如“他汀类药物伤肝的发生率仅为0.5%,且多为轻度升高,停药后可恢复”,减少对“副作用”的过度担忧。
3. 家庭支持:鼓励家属参与“服药监督”,如设置手机闹钟、使用“分药盒”,同时给予患者情感支持,避免其因“孤独感”放弃服药。
(三)结合“中医养生”:改善体质,辅助防治
1. 饮食调理:根据中医辨证制定饮食方案,如:
- 血瘀型患者:多吃山楂、黑木耳、桃仁(少量),活血化瘀;
- 痰湿型患者:多吃薏米、冬瓜、陈皮,健脾化痰;
- 肝肾亏虚型患者:多吃黑豆、枸杞、桑葚,滋阴补肾。
2. 情志调节:中医认为“怒伤肝”“思伤脾”,情绪波动易导致血压、血糖升高,需通过“冥想”“八段锦”“听音乐”等方式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
3. 起居有常:遵循《黄帝内经》“早睡早起,不妄作劳”,避免熬夜(熬夜易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脂质代谢),保证每晚7-8小时睡眠,增强机体“正气”。
五、思考题
脑梗死患者李某(男,58岁),有5年高血压、3年糖尿病病史,出院时医生开具阿司匹林(100mg/日)、阿托伐他汀(20mg/日)、缬沙坦(80mg/日)、二甲双胍(0.5g/次,3次/日)。出院1个月后,李某自觉无不适,且担心“四种药一起吃伤肝伤肾”,便自行停服了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若你是社区医生,需从现代医学风险、中医“既病防变”原则、心理学认知偏差三个维度,向李某解释“为何不能自行停药”,并给出具体的依从性改善建议,你会如何沟通?
六、结语
脑梗死的二级预防是一场“长期战役”,长期服药是“守住防线”的关键。从现代医学的“血栓预防、斑块稳定”,到中医的“既病防变、扶正祛邪”,再到心理学的“认知调整、依从性改善”,三者协同才能最大程度降低复发风险。患者需摒弃“侥幸心理”,在医生指导下规律服药、调整生活方式,方能实现“带病延年、高质量生活”的目标。
喜欢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请大家收藏:(m.20xs.org)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