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症状≠无风险:从心理学与中医原理解析“健康盲区”
(一)心理学视角:“健康侥幸心理”与“无症状忽视偏差”的认知陷阱
在临床诊疗中,我们常遇到这样一类典型案例:45岁的企业高管张先生,平日精力充沛,既无头晕头痛,也无胸闷乏力,自认为“身体倍儿棒”,连续5年未参与单位体检。直到一次出差途中突发急性心梗,抢救后才发现其血压长期高达160/100mmH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标2倍——这些“沉默的健康杀手”已悄悄损伤血管内皮多年,却因无明显症状被完全忽视。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现象源于两种典型认知偏差。一是“健康侥幸心理”,即个体因当前无不适体验,便主观放大“自身健康”的概率,忽视疾病早期的隐匿性特征。美国疾控中心(CDC)2023年发布的《慢性病认知调查报告》显示,72%的成年人存在“无症状即无病”的认知,其中35-55岁群体尤为突出,这一群体因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恰恰是高血压、高血脂的高发人群。二是“无症状忽视偏差”,人体对血压、血脂的轻微异常具有一定耐受性,这种“适应机制”会让个体逐渐习惯病理状态,形成“无感知即无危害”的错误认知。就像高血压患者若血压缓慢升高,即便达到150/90mmHg,也可能无头晕、心慌等症状,但长期持续的高压已在悄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如同“温水煮青蛙”,等到出现症状时往往已造成不可逆损伤。
(二)中医原理:“未病先防”与“气血运行”的隐性失衡
中医“治未病”理论早有对“无症状健康风险”的警示,《黄帝内经》提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强调在疾病未显现症状时便干预。从中医视角看,血压、血脂异常虽无明显不适,实则是“气血运行失衡”的隐性表现。
以高血脂为例,中医将其归为“痰浊”“瘀血”范畴。饮食油腻、久坐少动者,脾胃运化功能逐渐减弱,水谷精微无法正常转化为气血,反而生成“痰湿”,痰湿阻滞脉道,便会导致血脂升高。这种病理变化初期无明显症状,但通过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仍能发现蛛丝马迹:如舌苔厚腻、脉象滑缓,部分人还会出现晨起头晕、身体困重等细微表现,这些都是“欲病”阶段的信号。再看高血压,中医认为其与“肝阳上亢”“肾阴亏虚”密切相关,长期熬夜、精神紧张者,易导致肝气郁结、阴液耗伤,初期可能仅表现为情绪易烦躁、睡眠浅,但随着阴阳失衡加重,血压逐渐升高,等到出现头痛、面红目赤等症状时,肝肾功能已受损。
临床中也有典型中医调理案例:38岁的李女士,体检发现甘油三酯3.2mmol/L(正常<1.7mmol/L),但无任何不适,拒绝西药治疗。中医辨证为“脾虚痰湿证”,通过健脾祛湿的中药(如茯苓、白术、陈皮)调理,并配合饮食控制,3个月后甘油三酯降至1.5mmol/L,舌苔厚腻、身体困重的隐性症状也随之消失。这一案例印证了中医对“无症状病理状态”的早期识别与干预价值,也说明即便无明显不适,定期检查发现指标异常后,及时调理可避免病情进展。
二、学术视角:血压、血脂定期检查的必要性与科学依据
(一)高血压、高血脂的“无症状危害”:循证医学证据
现代医学研究已明确,高血压、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等)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其危害具有“隐匿性”和“累积性”,无症状期的指标异常同样会造成严重健康损害。
从高血压来看,《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2022年发表的一项为期10年的队列研究显示,无症状高血压患者(血压140-159/90-99mmHg)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正常血压人群的2.3倍,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1.8倍。这是因为长期血压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病理改变在早期无明显症状,但斑块一旦破裂,便会引发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更值得关注的是,无症状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仅为35%(中国疾控中心2023年数据),远低于有症状患者的78%,这意味着大量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处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高风险中。
高血脂的无症状危害同样显着。《柳叶刀》(The Lancet)2021年发布的全球血脂异常研究报告指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每升高1mmol/L,冠心病的发病风险会增加54%,且这种风险在无症状人群中与有症状人群中无显着差异。高血脂的核心危害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胆固醇等脂质成分沉积在血管壁,形成粥样斑块,随着斑块逐渐增大,会狭窄血管腔,影响器官供血。当冠状动脉狭窄超过50%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心绞痛症状,但狭窄程度在50%以下时,多数人无明显不适,却仍存在斑块破裂引发急性心梗的风险。临床中,约30%的急性心梗患者发病前无任何症状,其根本原因便是长期无症状的高血脂导致斑块突然破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请大家收藏:(m.20xs.org)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