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差异不仅是“学术研究”,更能为不同民族人群的高血脂防治提供“个性化方案”,具体意义体现在两点:
1. 精准筛查:针对高风险民族提前干预
对维吾尔族人群,尤其是40岁以上、有家族高血脂史的人,应提前至每年筛查血脂;而藏族人群可适当放宽筛查间隔(每2年一次),重点关注55岁以上、饮食西化的个体。艾力的哥哥48岁就因未及时筛查,确诊高血脂时已伴随颈动脉斑块,若能提前筛查,就能更早干预。
2. 个性化治疗:根据民族遗传特点选方案
- 维吾尔族患者:因多携带APOE ε4基因,LDL-C难控制,治疗时可优先选择强效降脂药(如瑞舒伐他汀20mg/日),必要时联用依折麦布;
- 藏族患者:因多携带APOE ε2基因,血脂多为轻度升高,优先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如减少酥油茶摄入),若需用药,低剂量他汀(如阿托伐他汀10mg/日)即可达标。
三、心理学视角:民族人群对高血脂的认知误区与心理引导
(一)常见认知误区:为什么不同民族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差异?
藏、维两族人群因文化、生活习惯不同,对高血脂的认知也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治疗依从性,常见误区有两类:
1. 藏族患者:“靠体质就能抗,不用治”的认知偏差
很多藏族患者像扎西最初那样,觉得“我们草原人身体好,血脂高了也能扛过去”,即使确诊高血脂,也不愿吃药,更依赖“饮食调整”。但实际上,随着饮食西化(如增加含糖饮料、油炸食品),藏族人群的“保护型基因”也难以完全抵御血脂升高,若不及时干预,仍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2. 维吾尔族患者:“遗传的治不好,干脆放弃”的消极心理
维吾尔族患者若知道自己携带“易感型基因”,容易陷入“遗传的病治不好”的消极情绪,像艾力确诊后曾说“我天生就容易血脂高,吃药也没用”,擅自停药导致血脂进一步升高。这种心理会让患者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加重病情。
(二)心理引导策略:结合民族特点,提升治疗信心
针对不同民族的认知误区,需结合文化背景进行引导,核心是“用民族案例说话,用通俗语言解释”:
1. 对藏族患者:用“身边案例+基因科普”矫正认知
向患者分享同民族的成功案例:“和你同牧区的卓玛阿姨,58岁确诊高血脂,一开始也不想吃药,后来通过低剂量他汀和调整饮食,血脂很快达标,现在65岁身体还很好”;同时用通俗语言解释基因:“你的基因能帮你降血脂,但现在吃的甜饮料太多,基因也‘忙不过来’,吃药是帮基因一起干活,不是身体不行了”。扎西在听了卓玛的案例后,主动表示会定期监测血脂,若超标就及时治疗。
2. 对维吾尔族患者:用“可控性”缓解消极情绪
告诉患者:“虽然你携带易感基因,但通过吃药和控制饮食,还是能把血脂降下来。就像你邻居买买提大叔,和你一样的基因,坚持吃他汀后,血脂已经正常3年了”;同时强调“遗传不是定数,干预能改变结果”,让患者明白“基因会影响血脂,但不会决定血脂”,增强治疗信心。艾力在了解买买提的情况后,重新开始规律服药,3个月后血脂就明显下降。
四、中医原理:从“民族体质”看高血脂的调理思路
(一)中医对藏维民族高血脂的体质认知:差异源于“环境与饮食”
中医虽无“民族遗传”的概念,但根据藏、维两族人群的生活环境、饮食特点,将其高血脂对应的体质分为两类,病机各有侧重:
1. 藏族人群:多为“寒凝湿滞”型
长期生活在高原寒冷环境,饮食以牛羊肉、酥油茶(温热油腻)为主,易导致“寒邪凝滞”,气血运行不畅,同时“湿浊内生”(对应血脂异常)。患者多表现为身体怕冷、手脚冰凉、大便偏稀,血脂异常以TG轻度升高为主。
2. 维吾尔族人群:多为“湿热壅盛”型
生活在干旱炎热的绿洲,饮食以羊肉(温热)、油炸馓子(油腻)、含糖饮料(滋腻)为主,易导致“湿热内蕴”,灼伤津液,同时“痰浊阻滞”(对应LDL-C升高)。患者多表现为口干、口苦、大便黏滞,血脂异常以LDL-C升高为主,且易伴随血压升高。
(二)中医调理:结合民族体质,差异化干预
中医调理遵循“辨证施治+民族饮食特点”,为两族人群制定不同方案:
1. 藏族“寒凝湿滞”型:温阳散寒,祛湿降脂
- 中药调理:常用“附子理中汤加减”,包含附子6g(先煎)、干姜10g、白术15g、茯苓15g、山楂15g。附子、干姜温阳散寒,改善高原寒冷导致的寒凝;白术、茯苓祛湿,减少湿浊堆积;山楂化痰降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请大家收藏:(m.20xs.org)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