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评估治疗效果:治疗后若炎症因子水平下降幅度>30%,说明治疗方案有效。以张叔为例,经过2个月的“降尿酸(非布司他)+降脂(瑞舒伐他汀)+抗炎(低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治疗,他的hs-CRP降至2.8mg/L、TNF-α降至11pg/mL、IL-6降至6.5pg/mL,不仅尿酸与血脂回归正常,乏力、关节隐痛的症状也基本消失,这正是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带来的直观效果。
三、心理学视角:共病患者的认知偏差与情绪管理策略
(一)共病患者常见的心理误区:为何治疗依从性总是“打折扣”?
“双高共病”患者因疾病涉及指标多、治疗周期长,容易产生多种认知偏差,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常见误区有三类:
1. “无症状即无病”的忽视偏差:像张叔最初那样,认为“只要关节不红肿、不胸痛,就不用认真治疗”。这类患者往往只在指标严重超标或出现急性症状(如痛风发作、胰腺炎)时才就医,却不知炎症因子的慢性损伤正在“悄无声息”地破坏血管与器官。
2. “指标正常就停药”的侥幸偏差: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尿酸、血脂达标,就擅自停用药物,忽视了炎症因子可能仍处于“临界升高”状态。临床数据显示,共病患者停药后3个月内,炎症因子水平反弹率达68%,尿酸、血脂再次超标的概率也高达75%。
3. “疾病叠加=绝症”的焦虑偏差:得知自己同时患有两种代谢病,部分患者会陷入“治不好、会中风”的过度焦虑中,甚至出现失眠、食欲下降等症状。而长期负面情绪会进一步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促使皮质醇分泌增加,皮质醇不仅会升高血糖、血脂,还会抑制免疫系统对炎症因子的清除,形成“情绪焦虑-代谢恶化-炎症加重”的二次循环。
(二)心理干预:用“认知矫正+情绪疏导”提升治疗信心
针对共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可通过“三步干预法”帮助其建立正确认知、缓解负面情绪:
1. 可视化教育破除忽视偏差:用“血管损伤动画”向患者展示炎症因子如何一步步破坏血管内皮,结合同病情患者的治疗前后对比案例(如“某患者坚持治疗1年,炎症因子降至正常,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停止进展”),让患者直观认识到“无症状不等于无风险”。张叔在观看动画后坦言:“原来看不见的炎症这么可怕,以后再也不敢随便停药了。”
2. 阶段性目标缓解侥幸心理:将“长期控制代谢指标”分解为“每月炎症因子下降5%”“每季度血脂达标”等短期目标,通过定期复查(每4周检测一次炎症因子与代谢指标),让患者看到持续治疗的效果。同时,医生会向患者强调:“炎症因子的稳定需要长期维持,就像每天喝水一样,停药就会‘口渴’,指标自然会反弹。”
3. 正念训练减轻焦虑情绪:指导患者每天进行15分钟正念呼吸练习——通过专注于呼吸节奏,缓解交感神经兴奋,降低皮质醇水平。临床研究证实,坚持8周正念训练的共病患者,焦虑评分可下降40%,hs-CRP、TNF-α水平也会随之降低15%-20%。张叔在坚持正念训练1个月后,失眠症状明显改善,复查时IL-6水平比之前又下降了12%。
四、中医原理:共病患者的体质分型与“清热祛湿+化痰降脂”调理思路
(一)中医对“双高共病”的认知:从“痰浊”“湿热”看病理本质
中医虽无“高尿酸血症”“高血脂症”的名称,但根据共病患者“关节隐痛、身体困重、血脂尿酸异常”等表现,将其归为“痰浊”“湿热”范畴,核心病机为“脾肾失调、湿浊内停、痰瘀互结”:
- 脾肾失调是根本:脾主运化,肾主排泄。长期饮食油腻(如海鲜、啤酒、动物内脏)、久坐少动,会损伤脾的运化功能,导致水湿代谢失常,湿浊内生;同时,脾肾阳气不足会影响肾脏对尿酸的排泄,使湿浊(尿酸)在体内蓄积。
- 湿浊化痰是关键:湿浊长期在体内停留,会进一步凝聚成“痰浊”,痰浊随气血运行沉积在血管壁,就会导致血脂升高(中医称“脂浊”);沉积在关节处,就会引发关节疼痛(类似痛风症状)。
- 痰瘀互结致损伤:湿浊、痰浊阻滞气血运行,会导致“瘀血”内生,痰瘀交织在血管内,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这与现代医学中“炎症因子损伤血管”的机制高度契合。
结合临床观察,“双高共病”患者主要分为两种体质类型:
1. 湿热蕴结型:多表现为口苦、口黏、关节红肿隐痛、小便黄赤、舌苔黄腻,常见于尿酸水平显着升高、炎症因子(尤其是IL-6)超标的患者,张叔初期就属于这种体质。
2. 痰浊壅盛型:多表现为身体困重、胸闷、腹胀、血脂(尤其是甘油三酯)超标明显、舌苔白厚腻,常见于肥胖、长期饮酒的共病患者,这类患者的hs-CRP、TNF-α水平往往较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请大家收藏:(m.20xs.org)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