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指导治疗:用“调节菌群”提升降脂效果
在常规降脂治疗(吃药、控饮食)基础上,添加益生菌、益生元调节菌群,能让血脂达标率提升30%-40%:
- 补充益生菌:服用含双歧杆菌、乳酸菌的制剂,帮助恢复肠道菌群平衡,陈先生补充益生菌1个月后,LDL-C从4.2mmol/L降至3.8mmol/L;
- 摄入益生元:多吃洋葱、大蒜、全谷物等富含益生元的食物,为有益菌提供“食物”,促进其繁殖。
3. 预测预后:评估血脂反弹风险
治疗后若肠道菌群多样性恢复、有益菌数量达标,血脂反弹率会降低50%;若菌群仍失衡,即使短期内血脂达标,停药后3个月内反弹概率也高达72%。因此,医生会通过监测菌群,评估患者长期血脂控制效果。
三、心理学视角:患者对“菌群调节”的认知误区与心理引导
(一)常见认知误区:为什么很多患者不愿尝试菌群调节?
提到“调节肠道菌群”,很多高血脂患者会陷入认知偏差,导致不愿配合,常见误区有三类:
1. “这是保健品,没治疗作用”的轻视心理
不少患者觉得“益生菌是保健品,不能当药吃”,认为调节菌群对降脂没用。就像陈先生最初说“我吃他汀都不管用,喝酸奶补益生菌能行吗?”,这种轻视会让患者错过辅助治疗的机会。
2. “吃几天就能好”的急功近利心态
部分患者希望“吃一周益生菌就能降血脂”,若短期内没看到效果,就会放弃。实际上,肠道菌群调节需要2-3个月才能稳定,血脂改善也需要时间,急功近利容易导致干预中断。
3. “担心有副作用”的焦虑心理
有些患者听说“菌群调节可能会拉肚子”,就不敢尝试。其实,初期轻微腹胀、排便次数增多是菌群适应的正常反应,通常1-2周会消失,过度焦虑反而会影响治疗依从性。
(二)心理引导策略:用“科学科普+正向反馈”提升配合度
针对这些误区,需通过“认知矫正+情绪疏导”,让患者正确看待菌群调节,具体分两步:
1. 用“通俗科普+案例对比”矫正认知
不用专业术语,而是用“比喻”让患者理解:“肠道菌群就像花园里的花草,有益菌是好草,有害菌是杂草,杂草多了会影响花园(血脂),补充益生菌就是种好草、除杂草。”同时分享类似案例,比如“和你情况相似的李叔叔,补充益生菌3个月后,LDL-C降了0.6mmol/L,现在血脂已经达标了”,打破患者“没作用”的顾虑。
2. 用“短期反馈+阶段目标”缓解焦虑
把“调节菌群”的长期目标拆成短期小目标,让患者看到“进步”:
- 第一阶段(1个月):关注排便情况(如陈先生补充益生菌后,大便更规律,腹胀减少),告诉患者“菌群在慢慢变好,身体已经有反应了”;
- 第二阶段(2-3个月):复查血脂,即使LDL-C只降0.2mmol/L,也肯定“这是菌群调节和药物共同作用的效果,坚持下去会更好”,用正向反馈缓解焦虑,提升坚持的动力。
四、中医原理:从“脾胃论治”看肠道菌群与血脂的关联
(一)中医对“肠道菌群失衡与高血脂”的认知:与“脾虚湿困”密切相关
中医虽无“肠道菌群”的概念,但根据高血脂患者“血脂高、腹胀、大便黏滞”等表现,将其归为“痰浊”“湿阻”范畴,核心病机是“脾虚湿困”——而这与肠道菌群失衡的病理机制高度契合:
- 脾虚是根本: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负责消化吸收食物、代谢水湿。若脾虚,运化功能减弱,食物不能正常消化,水湿就会在体内凝聚成“痰浊”(对应现代医学的血脂异常);同时,脾虚会导致肠道“气机不畅”,相当于肠道内环境失衡,有益菌难以生存,有害菌趁机繁殖(菌群失衡)。
- 湿困是关键:湿浊在肠道内堆积,会进一步加重脾虚,形成“脾虚-湿困-菌群失衡-血脂升高”的恶性循环。就像陈先生,中医辨证为脾虚湿困型,表现为腹胀、大便黏滞,这与他肠道有益菌少、有害菌多的检测结果完全一致。
(二)中医调理:用“健脾祛湿”改善肠道菌群,辅助降血脂
中医调理不直接“补充菌群”,而是通过“健脾祛湿”改善肠道内环境,为有益菌创造生存条件,进而调节血脂,具体方法分两类:
1. 中药调理:健脾祛湿,改善肠道环境
针对脾虚湿困型患者,常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包含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薏苡仁15g、陈皮10g。其中,党参、白术健脾益气,恢复运化功能;茯苓、薏苡仁祛湿,清除肠道内湿浊;陈皮理气,改善肠道气机——相当于“优化肠道土壤”,让有益菌能顺利繁殖。陈先生服用该方剂1个月后,腹胀、大便黏滞症状消失,复查肠道菌群显示,双歧杆菌数量提升了50%。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请大家收藏:(m.20xs.org)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