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的情况并非个例。最新数据显示,我国18-44岁青年高血脂症患病率已突破12%,越来越多年轻人像小林一样,被“隐形杀手”盯上却浑然不觉。更可怕的是,青年高血脂早期几乎没症状,但长期不管不顾,会让动脉粥样硬化提前到来,甚至引发30岁就心梗的悲剧。其实,青年高血脂的根源,就藏在饮食、运动、作息这3个“生活雷区”里,中医和心理学早就给出了破解办法。
一、饮食:“奶茶炸鸡自由”背后,脾胃正在“堆痰湿”
“每天一杯奶茶、两顿外卖,周末再约顿火锅”——这是很多青年的饮食日常,却也是血脂超标的“头号凶手”。
26岁的李萌就是典型例子:她是新媒体编辑,赶稿时靠奶茶“续命”,午餐晚餐全是外卖,半年前体检发现甘油三酯4.3mmol/L。医生分析她的饮食记录:每天奶茶含糖量超50g(相当于12块方糖),外卖里的炸鸡、红烧肉饱和脂肪超标,膳食纤维却不足10g(仅为推荐量的40%)。
从西医角度看,高糖、高脂肪食物会让肝脏变成“脂肪加工厂”——糖转化为甘油三酯,脂肪合成坏胆固醇,而膳食纤维不足又让肠道没法及时“排出”多余胆固醇,血脂自然飙升。中医则把这叫做“脾胃失健,痰湿内生”:脾胃就像家里的“清洁工”,长期吃肥甘厚味,清洁工“累到罢工”,水谷精微变不成气血,反而堆成“痰湿垃圾”,这些“垃圾”流到血管里,就是高血脂。
李萌后来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食:把奶茶换成无糖豆浆,外卖选清蒸鱼、凉拌菜,每天加吃一斤蔬菜、半斤水果。同时按中医建议,用山药、茯苓、薏米煮水喝——这三种食材是“健脾化痰”的经典组合,能帮脾胃“恢复工作”。3个月后复查,她的甘油三酯降到了1.6mmol/L,连之前总犯的腹胀也消失了。
二、运动:“久坐刷手机”的年轻人,气血正在“变粘稠”
“上班坐8小时,下班躺沙发,周末睡两天”——这样的“久坐模式”,让青年人群的运动时间严重“缩水”。
30岁的张磊是国企职员,每天坐在办公桌前处理文件,回家就瘫在沙发刷短视频,每周运动时间几乎为0。去年单位体检,他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5.8mmol/L,医生警告他:“再这样下去,血管会像‘糊了油的管子’,早晚会堵。”
西医解释,运动不足就像“不给血脂找出口”:肌肉里的脂蛋白脂肪酶“闲得发慌”,没法分解甘油三酯;好胆固醇也“懒得工作”,坏胆固醇在血管里越堆越多。中医则说这是“气血运行不畅,痰浊瘀滞”:运动能让气血“动起来”,就像河水流动不会变臭,气血通畅了,痰湿才不会沉积。张磊久坐不动,气血“流速变慢”,慢慢变粘稠,痰湿自然堵在血管里。
后来张磊开始“被迫运动”:每天下班提前两站地铁下车,快走回家(约20分钟);周末跟着朋友打羽毛球,从每周1次、每次1小时,慢慢增加到每周3次。他还跟着中医教程练八段锦——尤其是“双手托天理三焦”这个动作,每次做10分钟,感觉肩膀不僵了,气血也通畅了。半年后复查,他的坏胆固醇降到了3.3mmol/L,体重也轻了8斤。
三、作息:“熬夜爆肝”的代价,是肝肾“熬干了阴血”
“凌晨2点睡,早上7点起,周末补觉到下午”——青年人群的“熬夜作息”,正在悄悄破坏脂质代谢节律。
29岁的王楠是电商运营,为了盯直播、处理订单,每天凌晨2点后才睡觉,有时甚至通宵。去年体检,她的总胆固醇6.5mmol/L,还伴有失眠、脱发。医生说:“你的血脂问题,和长期熬夜有直接关系。”
西医认为,熬夜会让身体的“生物钟乱套”:本该休息的肝脏,被迫“加班”合成胆固醇;皮质醇激素也“趁乱作乱”,刺激脂肪分解异常,血脂自然失控。中医则强调“熬夜伤肝,肝肾阴亏”:“人卧则血归于肝”,晚上是肝脏“修复回血”的时间,熬夜让肝没法“储血”,肝肾阴血被“熬干”,虚火内生就会“烧”掉津液,变成痰湿,导致血脂升高。
王楠后来开始调整作息:每天22:30就放下手机,用酸枣仁、百合煮水喝(中医常用的助眠组合);如果实在睡不着,就按摩手腕上的神门穴(按3分钟就有困意)。坚持1个月后,她能在23:00前入睡,3个月复查,总胆固醇降到了5.1mmol/L,失眠、脱发也明显好转。
四、别等血管堵了才后悔!青年高血脂的“救命3招”,简单易操作
很多年轻人觉得“高血脂没症状,不用管”,却不知道它就像“血管里的慢刀子”,10年、20年后会引发心梗、脑梗。其实,只要避开饮食、运动、作息的“雷区”,配合中医调理和心理调节,青年高血脂很容易逆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请大家收藏:(m.20xs.org)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