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来说:控糖是为了减少痰湿、保护脾胃,而不是相信“断糖抗癌”的极端说法。健康的核心从来不是“杜绝某一种食物”,而是让身体的运化系统保持平衡。
三、代糖:喝了没热量,为什么还不瘦?从脾胃“气化”到大脑“甜味预期”,说清真相
“代糖没热量,喝了就能瘦”——这是很多人的共识,但后台有读者反馈:“喝了半年代糖可乐,体重没降反而涨了2斤”。为什么会这样?其实代糖对身体的影响,比“有没有热量”复杂得多,要从中医“气化”和心理学“习惯依赖”两方面才能说透。
首先要明确一个关键:代糖和游离糖的影响,差了至少100倍。比如蔗糖会让血糖在10分钟内飙升,而阿斯巴甜、安赛蜜几乎不会引起胰岛素波动;糖醇类(比如木糖醇)虽然会让血糖轻微上升,但幅度只有蔗糖的1/5。所以从“直接伤害”来看,代糖比蔗糖安全得多。
但为什么有人喝代糖还会胖?这就要说到两个容易被忽略的点:
1. 中医“气化失辨”:脾胃被甜味“骗”了
中医讲“食气入胃,散精于肝”——食物进入脾胃后,会被转化为“气”和“精”,再输送到全身。蔗糖能被脾胃正常“气化”,转化为能量;而代糖的特点是“有甜味,无能量”——脾胃接收到“甜味信号”,以为要开始运化能量,结果没收到“原料”,长期下来会让脾胃“失辨”: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真实食物的能量,反而可能降低消化效率。
比如有人喝代糖饮料后,会觉得“没吃饱”,接着吃更多零食——这就是脾胃“气化预期”落空后,身体发出的“补能信号”。中医说“脾主运化”,一旦脾胃的“判断能力”下降,哪怕吃的是健康食物,也可能变成痰湿堆积在体内。
2. 心理学“甜味预期效应”:大脑没得到满足
我们的大脑和肠道(也叫“肠脑”)会对“甜味”产生固定反应:看到或尝到甜味,大脑会提前分泌多巴胺,期待“能量摄入”;肠脑也会准备好消化酶,等着分解糖。如果吃的是代糖,大脑和肠脑的“期待”会落空——这种“落差”会让身体产生两种反应:
- 一是“食欲补偿”:大脑觉得“没吃到真糖”,会让你更想吃高糖高油的食物。比如有人喝代糖奶茶时,会搭配一块蛋糕,觉得“奶茶没热量,蛋糕多吃点没关系”;
- 二是“味觉依赖”:长期喝代糖会让味觉对“甜”的阈值升高——以前觉得苹果够甜,现在觉得“没味道”,反而更想喝甜饮料。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习惯固化”,和长期吃辣的人越来越能吃辣是一个道理。
还有读者问:“三氯蔗糖和碳水一起吃,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吗?”确实有部分实验发现这个现象,但不是所有人都会这样——关键在于肠道菌群。中医讲“肠道为腑,以通为用”,肠道里的菌群就像“脾胃的助手”,帮助消化吸收。如果菌群平衡,三氯蔗糖的影响可以忽略;但如果菌群紊乱(比如长期吃外卖、熬夜),就可能放大代糖的代谢影响。
这也是为什么各国健康机构“不推荐代糖减肥”——不是因为代糖有害,而是它“没用”:它解决不了“想吃甜”的心理依赖,也改变不了“过量进食”的习惯。比如案例里的张女士,就是典型的“代糖依赖者”:
案例1:张女士(32岁,办公室职员)
张女士为了减肥,把可乐换成代糖可乐,奶茶换成“三分糖+代糖”,但半年后体重涨了2斤。她的问题在于:喝代糖饮料时,会不自觉吃更多零食——下午喝一瓶代糖可乐,会搭配一包饼干;晚上喝代糖奶茶,会加一份炸鸡。她觉得“代糖没热量,多吃点没关系”,却忽略了零食的热量早已超标。
从中医看,张女士长期久坐,脾胃运化本就偏弱,代糖又让脾胃“失辨”,零食的油腻再加重痰湿,体重自然下降不了;从心理学看,她的“补偿性进食”,本质是“用代糖自我安慰”,却没改变“想吃甜”的核心需求。
四、间断戒糖:“一月29天戒糖,1天放纵”可行吗?从饮食节律到意志力陷阱,说清利弊
“我糖瘾太重,完全戒糖做不到,能不能一月29天不吃糖,最后1天敞开吃?”这是后台另一个高频问题,提问的读者大多是“戒糖失败者”,想通过“间断放纵”降低难度。但从中医“饮食节律”和心理学“意志力管理”来看,这种方法不仅无效,还可能加重糖依赖。
首先要明白:糖瘾的本质是“即时满足”,而间断戒糖违背了这个规律。糖带来的愉悦感是“秒级”的——喝一口可乐,10秒内多巴胺就会飙升;而戒糖需要“月级”的克制,这种“愉悦感和克制期的比例失调”,很容易让人放弃。比如案例里的李先生,就栽在了“放纵日”上:
案例2:李先生(28岁,程序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请大家收藏:(m.20xs.org)血管清淤指南血脂养护日常方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