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皓起身,手中捧着一份红绸包裹的名单,缓步走到殿中:“回父皇,此次科举乃陛下离京前定下,儿臣不敢居功。幸有吏部田尚书辅佐,考官皆秉公办事,共取文科进士一百五十人,武科进士一百三十人,皆是可用之才。”
他将名单呈上,太监转呈给刘进。
刘进打开名单,首先看的是文科。榜首赫然写着“蒋琬,零陵人”,其后是“张昭,彭城人”“步骘,淮阴人”。看到这几个名字,刘进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露出笑容。蒋琬沉稳持重,张昭、步骘皆是徐州名士,能将他们招揽入仕,可见此次科举的吸引力。
再往下看,张紘、毋丘俭、杨修、王基,刘放,李孚,王肃,应玚……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皆是后世有名的文臣谋士。刘进越看越满意,这些人虽多出自汝南,江南、荆州,却愿意通过科举为大汉效力,说明朝廷的威望已深入人心。
“文科取士,不错。”刘进将文科名单放下,拿起武科名单。
武科榜首写着“凌统,吴郡人”。刘进微微挑眉,凌统乃是水军名将凌操之子,没想到竟会来参加科举。再看其履历,竟是皇甫嵩、朱儁、卢植三人所办军校的第一批毕业生,在校期间兵法、武艺皆列榜首,倒也名副其实。
榜眼“吕蒙,汝南人”,探花“田豫,渔阳人”,其后郝昭、孟达、鄂焕、王双、冷苞、庞会、徐盛、丁奉……皆是历史上能征善战之辈。尤其是吕蒙,虽出身行伍,却在军校中苦读兵法,如今在卢植的教导下已非昔日吴下阿蒙。
“武科亦是人才济济。”刘进将名单合上,对刘皓道,“这两榜进士,是你亲手点的?”
“是。”刘皓道,“儿臣与田尚书、军校几位老将军,祭酒共同阅卷,武科还加试了骑射、阵法,皆是凭真才实学录取。”
田丰出列证实:“陛下,太子殿下亲力亲为,每日阅卷至深夜,所选之人皆德才兼备,老臣敢以项上人头担保。”
刘进看着刘皓,眼中满是欣慰:“做得好。科举取士,不仅是为朝廷选才,更是要让天下人知道,只要有真本事,无论出身贵贱,皆可入朝为官。”
他顿了顿,对刘皓道:“这些新科进士中,文科、武科你各选五人,调入东宫任属官。给他们些历练的机会,也让你身边多些可用之人。”
这是公然给太子培植势力,也是对其能力的认可。百官见状,心中皆明了——陛下是铁了心要培养储君了。
刘皓眼中闪过一丝喜色,却并未失态,躬身道:“谢父皇恩典!儿臣定会量才录用,绝不负父皇所托。”
他心中清楚,父皇此举不仅是信任,更是考验。这些新科进士来自各地,背景各异,如何驾驭他们,将是他接下来的重要课题。
日头升至中天时,朝会终于结束。刘进起身离座,百官恭送陛下离去后,目光不约而同地落在太子刘皓身上。
刘皓从容起身,对田丰道:“田尚书,烦请将新科进士的卷宗送至宫中,晚些时候,朕要亲自召见他们。”
“老臣这就去办。”田丰笑道。
刘皓又对几位武将道:“凌统、吕蒙等人既是军校出身,便请诸位将军多指点。东宫护卫缺些人手,孤打算从武科进士中选些人补充。”
武将们纷纷应诺。太子亲掌军权是迟早的事,能让自己的门生故吏进入东宫,对他们而言也是好事。
刘皓处理完这些事,才缓步走出太极殿。廊下寒风凛冽,他却丝毫未觉,心中满是振奋。今日朝会,父皇不仅让他参与议事,更将科举取士的大权交给他,还允许他选拔东宫属官,这是前所未有的信任。
“殿下,回东宫吗?”身旁的太监轻声问道。
“不。”刘皓望着宫墙外的长安城,眼中闪烁着光芒,“去吏部,先看看蒋琬、张昭的卷宗。孤要亲自拟定东宫属官的名单,明日呈给父皇过目。”
太监连忙跟上。少年太子的身影消失在宫道尽头,阳光洒在他的蟒袍上,仿佛镀上了一层金边。
太极殿内,刘进透过窗棂,看着儿子离去的背影,嘴角露出一丝笑意。他确实有早点当太上皇的想法,但前提是刘皓能真正扛起治国的重任。今日朝会,刘皓的表现沉稳得体,对政务的理解也远超同龄,看来融合李世民模板的效果,比预想中还要好。
“陛下,太子殿下倒是急着做事。”马秀英不知何时来到殿内,手中捧着一件披风。
“年轻人,就该有这股劲头。”刘进接过披风披上,“朕打了这么多年仗,不就是为了让他们能安安稳稳地坐江山吗?”
他望向南方,眼中闪过一丝锐利。一统天下的最后一战即将打响,待江南平定,他便可以放心地将朝政交给刘皓,自己或许真的能偷个懒,像寻常百姓那样,看看山水,享享天伦。
只是眼下,还不是松懈的时候。南征的战鼓即将擂响,属于大汉的新篇章,正等着他们父子共同书写。
喜欢开局岳飞薛礼,我称霸三国请大家收藏:(m.20xs.org)开局岳飞薛礼,我称霸三国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