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羽注意到孩子们编的小筐都留着个小小的透气孔,“这是给山鼠留的家,” 老汉笑着解释,“编筐剩的竹屑,正好当它们的窝,取了竹子,总得还点什么。” 墙角的竹屑堆里,果然有几只山鼠探出头,见人也不躲,自顾自地衔着碎屑往墙缝里拖。
傍晚的霞光给西山顶镀上层金红,林羽坐在村头的老槐树下。猎户们扛着猎物归来,每张兽皮都完整无损,蹄爪俱全。“这是给皮匠留的活计,” 走在最前的老猎户卸下背上的野猪,分量足有百斤,却没让同来的后生帮忙,“自己打的猎,自己扛回来,力气不能白使。”
祠堂前的空地上,村民们正分猎物。屠夫一刀切在猪脊骨的缝隙里,不偏不倚正好分开两半,每半的肉量相差无几。“带崽的母兽都放了,” 老猎户清点着猎物数量,“今年过冬够了,开春还得靠它们生崽。” 分肉的妇人用荷叶包肉的动作麻利,每户的分量都用秤称过,连骨头的多少都尽量平均。
村北的水磨坊正在磨玉米面,穿粗布衣的碾匠往磨眼里添玉米粒的速度均匀,每转三圈添一勺,不多一粒不少一粒。磨盘转动的 “咕噜” 声沉稳如钟,玉米面顺着凹槽流淌,在木盆里积成圆形的小山,边缘整齐得像用圆规画过。“这面得筛三遍,” 碾匠用细筛过滤的动作缓慢,“头遍做窝窝,二遍做糊糊,三遍做面肥,一点都不能浪费。”
林羽看着磨盘上的玉米粒渐渐变成粉,突然想起炭窑里的木头变成炭的过程 —— 都是从有形到无形,却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着价值。磨盘的纹路与炭窑的砖缝、熏肉架的木纹奇妙地相似,像天地间某种通用的密码,藏着 “取予平衡” 的深意。
夜深时,他在村尾的客栈歇脚。窗外的雪又开始下,簌簌的落雪声与远处的狗吠交织成温柔的夜曲。背包里的灵草种子与今天收集的兽毛、竹屑、炭末混在一起,气息各异却又和谐相融,像这山村里的人与物,各有各的性子,却共同遵循着 “取之有度,予之有方” 的规则。
林羽翻开《太初规则》,月光透过窗棂落在书页上,其中一页画着幅山林图,猎人与猎物的足迹在雪地上构成对称的图案,像幅阴阳鱼太极图。他突然懂得,所谓规则的公平,不在强取豪夺的占有里,而在有取有予的循环中 —— 是猎户留着的幼兽、炭匠分级的木炭、妇人熏制的腊肉、孩子编筐的透气孔,是每种生命在索取时不忘回馈的敬畏。
后半夜的雪越下越大,客栈的窗玻璃结满了冰花,像无数细碎的森林。林羽听着隔壁炭匠谈论明天的火候,听着远处猎户给猎犬添食的动静,听着祠堂方向传来的诵经声 —— 那是村民在给山神祷告,感谢山林的馈赠。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像首关于平衡的歌谣,在雪夜里轻轻流淌。
他知道,这座山村的故事,不过是天地规则的又一个注脚。当明天的太阳升起,猎户会继续遵循 “取大留小” 的规矩,炭匠会控制好第三遍的余火,妇人会按时翻动熏箱里的腊肉,孩子们会给竹筐留好透气孔。而这山林,会像千万年来一样,在取与予的平衡中,继续孕育着生机,用沉默而坚定的方式告诉每个生灵:真正的公平,不是一味索取,而是懂得回报,如这落雪,既覆盖了大地,也滋养了春耕,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林羽合上眼,听着雪落的声音渐渐均匀,像在听时光的脉搏。背包里的灵草种子安静下来,仿佛也在这平衡的夜曲中,读懂了藏在取予之间的生存智慧。他的旅途还在继续,但此刻,在这初雪的山村里,他触摸到了规则最温暖的模样 —— 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人与自然互相懂得的温柔。
喜欢规则道书请大家收藏:(m.20xs.org)规则道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