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霞光给稻田镀上金红,林羽坐在田埂上,看村民们在稻田里施肥。穿短打的后生撒肥的动作呈扇形展开,每把肥料的落点都在稻株间隙,“这肥得‘离根三寸撒’,” 他移动的脚步匀如丈量,每行的间距相同,“近了烧根,远了无效,《道德经》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肥要撒得不多不少,刚好够庄稼吸收。”
追肥的妇人用锄头覆土的动作轻柔,土块敲碎的大小均匀如豆,“得让肥和土融在一起,” 她拍平土面的力度刚好能压实却不板结,“就像《易经》‘泰卦’说‘天地交而万物通’,土肥相融,庄稼才能长得旺。” 远处的孩童们提着水桶给田边的树苗浇水,水桶的容量相同,每棵树浇的水量一样,“东边的树喝,西边的树也得喝,” 他们的笑声在稻田里回荡。
村东的空地上,几位老汉正用竹篾编箩筐。青竹在他们手中弯曲的弧度圆润,“这筐得‘圆中带方’,” 编筐的动作平稳,竹篾交织的纹路如八卦图,“圆则灵活,方则稳固,《易经》‘方圆之道’,装东西既不会散落,也不会变形。” 每个箩筐的大小相同,却各有细微的差别,“大体一致,小处不同,才是自然之理,” 老木匠的话语里带着智慧。
来取箩筐的农妇带了自家做的点心,分成小碟放在竹编的托盘里,“换您编的筐,” 推让的动作透着真诚,“您的筐结实,我的点心香甜,正好互补。” 老汉们分点心的动作自然,每人碟里的量相差不过半勺,“《道德经》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分享才能多得。”
戏台后的厨房里,几个妇人正忙着做芒种饭。案上的糯米、红豆、绿豆、花生混合在一起,颜色丰富却不杂乱,“这饭得‘五谷杂粮,五味调和’,” 掌勺的厨娘搅拌的动作均匀,“多一种则杂,少一种则寡,得让每种食材都发挥出自己的味道,又能融合在一起,像《易经》‘乾卦’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五谷丰登才是福。”
煮饭的陶锅冒着腾腾热气,锅盖掀开的瞬间,香气漫出厨房,在空气中弥漫。“这饭得‘焖二十分钟’,” 厨娘关火的动作果断,“多一分则糊,少一分则生,得让米粒吸足汤汁,软糯可口。” 盛饭的陶碗大小相同,每人碗里的饭分量均匀,“干活的人多盛点,老人孩子少盛点,” 分饭的动作合理,“各取所需,才是公道。”
林羽接过芒种饭,米饭的软糯中混合着各种食材的鲜香,像把芒种的味道都装进了碗里。“配着新酿的米酒吃,” 递饭的妇人往他碗里倒酒的动作轻柔,“酒能解腻,饭能充饥,正好一对。” 灶台边的陶罐里,腌着的芒种蒜泛着青绿,蒜瓣的大小相同,“这蒜得‘腌至夏至’,” 腌蒜的妇人话语里带着讲究,“《易经》‘时乘六龙以御天’,到了时候,味道自然就成了。”
夜深时,林羽坐在客栈的窗前,看村民们扛着农具陆续回家,田埂上的灯火像串流动的星,慢慢隐进夜色。远处的稻田里,蛙鸣此起彼伏,像在演奏一首生命的赞歌。“芒种的夜,得‘听蛙鸣而知丰歉’,” 客栈掌柜的话语里带着诗意,手里捧着刚煮好的绿豆汤,“《易经》‘震卦’说‘震惊百里,不丧匕鬯’,蛙鸣越响,收成越好。”
打谷场的麦粒已收进粮仓,残留的麦壳被扫成小堆,准备当柴烧。“收得净,种得匀,” 守场的老汉往粮仓里撒了把新麦,动作虔诚,“《道德经》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今年的麦,明年的种,循环往复才是常道。” 远处传来打更人的梆子声,“咚 —— 咚 ——”,节奏比往日明快些,像是在为忙碌的人们加油。
林羽轻轻地翻开那本厚重的《太初规则》,陈旧的纸张在他的手中发出轻微的沙沙声。月光透过窗棂,如水般洒落在书页上,照亮了其中一页的芒种农耕图。
这幅图绘制得十分精细,割麦、插秧、施肥、做糕等场景栩栩如生,仿佛将他带入了一个繁忙而充满生机的农耕世界。这些场景连成一个环形,就像一个生生不息的圆,寓意着农业生产的循环和延续。
林羽凝视着这幅图,心中涌起一股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他缓缓伸出手指,轻轻触摸着图中的每一个细节,感受着古代农民们辛勤劳作的痕迹。
突然,他的手触碰到了怀中的罗盘。那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罗盘,铜制的表面在月光的映照下泛出一层温润的光泽。林羽小心翼翼地将罗盘取出,放在书桌上。
罗盘的铜针在“离”位轻轻颤动着,仿佛在与他交流。指针映着窗外的月光,闪烁着微弱的光芒,给整个房间增添了一丝神秘的氛围。
就在这时,林羽听到了一阵轻微的“窸窣”声。他惊讶地发现,声音竟然来自他的背包里。他连忙打开背包,只见里面的灵草种子正在微微颤动,像是有什么东西在里面挣扎着要破土而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规则道书请大家收藏:(m.20xs.org)规则道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