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霞光给祭月台镀上金红,林羽坐在石碾上,看村民们分祭月的供品。穿青布衫的妇人把月饼掰成四瓣,每瓣的大小相同,“一户一瓣甜,一瓣咸,” 她分饼的动作麻利,“《易经》‘兑卦’说‘兑,悦也’,秋分均平,得让每家都尝到月神的福。”
分栗子的老汉用手掂栗的动作精准,每袋的数量二十颗,“大的给孩子,小的给老人,” 他捡栗子的动作自然,“孩子爱嚼脆的,老人爱吃软的,各得其所才是真均平。” 祭月台的余烬被扫成小堆,“这灰得撒在麦田里,” 守台的老汉动作虔诚,“《诗经》说‘祭以清酒,从以骍牡’,祭品的灰能肥田,才算没辜负。”
村东的作坊里,几个妇人正做秋分饼。穿绿布围裙的厨娘往粟粉里加枣泥的动作均匀,每斤粉放四两枣,“这饼得‘鏊子慢烙’,” 她翻饼的动作平稳,每面烙的时间相同,“《易经》‘鼎卦’说‘鼎有实’,秋分吃饼,得外焦里软,带着枣香才好。”
烙好的饼摞成圆形,每层八块,“八为分,” 装饼的动作麻利,“《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分到每家都一样,才叫均平。” 作坊的石臼里,新收的芝麻正被碾成酱,石杵起落的力度均匀,每杵的落点都在臼心,“这酱抹饼上,” 碾酱的妇人说,“香得很,就像秋分的日子,不冷不热正好。”
戏台后的厨房里,几个老汉正熬秋分粥。穿粗布褂的师傅往锅里放粟米、花生、红枣的动作均匀,每种食材的量相同,“这粥得‘文火熬’,” 他添柴的动作缓慢,“《易经》‘颐卦’说‘颐养之道’,秋分喝粥,得稠稀适中,暖而不烫才养人。”
熬好的粥装在陶碗里,米粒悬浮的密度相同,“每人一碗,” 分粥的动作均匀,“老人多放枣,孩子多放花生,” 师傅笑着说,“《道德经》说‘既以为人,己愈有’,顺着需求分,才是真均平。” 灶台边的竹篮里,新摘的梨切成瓣,“这梨能润肺,” 洗梨的姑娘动作麻利,“秋分燥,配粥吃正好。”
夜深时,林羽坐在客栈的窗前,看祭月的村民们散去。月光在地上投下均匀的影,与火把的光交织成银金相间的网,“这月得‘正悬中天’,” 客栈掌柜指着月亮的位置,“《易经》‘丰卦’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秋分月最圆,却不盛极,这才是均平的理。”
粟田的打谷声渐渐停了,只有风车转动的 “吱呀” 声还在断续响起。“秋分的谷,得‘一半入仓,一半留种’,” 掌柜敲了敲窗沿,“《道德经》说‘物壮则老’,留种才得循环,不然明年就空了。” 远处传来打更人的梆子声,“咚 —— 咚 ——”,节奏比白露时更匀净,像是被月光洗过的银槌。
林羽翻开《太初规则》,月光透过窗棂落在书页上,其中一页画着幅秋分农耕图,割粟、种麦、祭月、做饼的场景连成环形,像个首尾相接的圆。他摸出怀里的罗盘,铜针在 “坤” 位微微颤动,指针映着窗外的月光,泛出温润的光 —— 青崖山的灵草此刻定在松荫里缩成一团,叶片上的月光匀如薄霜,像懂得 “秋分均平” 的理。
他突然想起《道德经》里的话:“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所谓规则的公平,从不是 “强求一致” 的刻板,而是 “收种相济” 的均平 —— 是割粟时的留茬、种麦时的匀播、祭月时的分食、做饼时的均分,是每种应对在 “均平” 中守住的平衡。就像《易经》“谦卦” 的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秋分均平,是让收割与播种各占其位,让人与天地各得其所。
后半夜的月光带着清辉,铺满了窗台上的野菊。林羽听着谷仓传来的谷物 “簌簌” 声,像在听粮食均匀的呼吸。“秋分的麦,得‘夜润日晾’,” 隔壁老农的梦话传来,“露水匀着浇,日头匀着晒,才长得齐。” 他想起白天种麦的场景,匀播浅埋、草木护芽、按需分种 —— 这不正是 “秋分” 的真意?收得均匀,种得周正,在收种间为循环铺路。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林羽起身准备去青崖山。客栈掌柜递来块秋分饼,“这是祭月剩下的,带着月神的福,” 他指了指饼上的芝麻,“《易经》‘随卦’说‘随,顺也’,顺着节气走,才安稳。”
林羽漫步在通往青崖山的小径上,道路两旁的田野里,一片繁忙的景象展现在眼前。他远远地看到田埂上有几位农人正在忙碌地查看粟田。
只见农人们手持锄头,熟练而有节奏地翻动着残茬。每一次锄头落下,都像是在演奏一场优美的交响乐,土块在锄头的翻动下,如碎玉般散开,仿佛大地也在为这美妙的动作而欢呼。
“《道德经》说‘天得一以清’,”一位农人笑着向林羽打招呼,“秋分翻地,得把土弄匀,才好保墒呢。”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农作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规律的敬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规则道书请大家收藏:(m.20xs.org)规则道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