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在渔民合作社的食堂吃,八仙桌上摆着清蒸石斑鱼、蒜蓉粉丝蒸扇贝,还有盆海菜灵草汤。老渔民们举杯时,酒液在粗瓷碗里晃出细浪,“咱这地方,祖祖辈辈靠海吃海,” 白胡子老汉夹起根灵草放进嘴里,慢慢咀嚼的动作如品味新茶,“现在知道,这草木跟海产一样,都得顺着性子来,急不得。” 林羽望着窗外渐暗的海面,渔船的灯火像散落在水里的星子,突然明白所谓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核心都是对自然的敬畏。
夜里整理灵草观察日志时,台风预警的短信突然弹出。林羽赶紧和老马加固温室的玻璃幕墙,胶带在玻璃上贴出十字花纹,像给灵草撑起把透明的伞。“这台风跟山里的暴雨一个脾气,” 老马用铁丝绑紧遮阳网的动作如系缆绳,“看着凶,只要准备周全,伤不了根本。” 风雨拍打着温室的声音里,林羽摸出泽丰村带来的艾草布带,轻轻系在灵草的育苗架上 —— 仿佛这带着乡气的布带,能给草木带来安稳的力量。
第二天清晨,台风过后的天空蓝得发亮。林羽推开温室门,灵草的叶片上还挂着雨珠,却没有一片折断,红纹在阳光下像流动的血,透着股倔强的生机。老马指着被吹断的树枝说:“你看那些太刚硬的,反而经不住折腾,” 他捡起段枯枝,“灵草懂得弯腰,就像渔民遇着大风浪,先收帆再等天晴。” 林羽给灵草更换被雨水泡透的盆土,牡蛎壳育苗盆的排水孔里,还卡着片被风吹来的海苔,像山海给草木的联名信物。
去海岛推广灵草种植的渡轮上,林羽把育苗盒放在窗边。咸湿的海风灌进舱室,灵草的叶片随之俯仰,姿态与甲板上晾晒的渔网律动一致。穿海魂衫的岛民捧着椰子走过,椰壳的纤维纹路与灵草叶脉在阳光下形成奇妙的呼应,“我们岛上的土是火山灰,” 他用刀剖开椰子的动作如劈柴,“种出来的地瓜带点咸,你那灵草要是肯来,说不定能长出新模样。”
海岛的火山岩缝隙里,仙人掌开着金黄的花。林羽蹲在石缝前,火山土的颗粒硌着掌心,混着细碎的贝壳砂,“这土透气性好,就是肥力差,” 他往石缝里撒了把灵草种子,“得像照顾早产儿那样,多些耐心。” 岛民递来个海螺壳:“用这当洒水壶,咱这的井水带着点甜,比海水养人。” 海螺壳盛着的井水在阳光下泛着粼光,浇灌种子的瞬间,水汽蒸腾如雾,像给山海的约定盖了个印章。
中午在海岛小学的教室,孩子们用火山岩给灵草做标记。暗红的石头被磨成心形,上面用粉笔写着 “灵草宝宝”,“老师说火山是大地的伤口,” 扎羊角辫的女孩把石头摆在育苗盆边,“那灵草就是伤口上长出来的花吧?” 林羽望着窗外喷薄的海浪,突然觉得这孩子说透了草木的本质 —— 在绝境里绽放,本就是生命的本能。
返回渔港时,渡轮驶过成片的养殖网箱。浮球在浪里起起落落,像串漂浮的绿灯笼。渔民们正往网箱里投放海带苗,木桨划水的弧度与林羽搅拌营养液的动作如出一辙,“这些海带长大了,能净化海水,” 老渔民指着网箱间的小鱼,“就像你那灵草能改善土壤,万物都在互相帮衬。” 林羽摸出随身携带的《太初规则》,海风翻开书页,正好停在 “相生相养” 的插画页,画中草木与游鱼共生的图景,竟与眼前的网箱养殖不谋而合。
傍晚的渔市亮起暖黄的灯。林羽把培育成功的灵草苗分给渔民,蛎壳育苗盆在灯光下泛着珠光,“这灵草叶能拌海菜吃,” 他示范着采摘的动作,保留三分之二的叶片,“就像捕渔得留小鱼,得让它有机会再长大。” 穿蓝布衫的妇人立刻摘下几片,拌进切好的海带丝里,淋上米醋,“带点苦,带点咸,” 她尝了口眯起眼,“像咱海边人的日子,先苦后鲜。”
离开渔港前,老渔民送了他个用鲸鱼骨雕刻的小盒。骨雕的纹路里填着海蓝的颜料,盒内铺着晒干的海苔,“放灵草种子正好,” 他摩挲着盒盖的波浪纹,“咱这的骨头里带着海的气,能让种子记得路。” 林羽把新收的灵草种子放进盒里,骨盒合上时发出 “咔嗒” 轻响,像把山海的约定锁进了时光。
三轮车驶离渔港时,夕阳正把海面染成金红。车斗里的牡蛎壳育苗盆反射着霞光,与灵草叶片的红纹交相辉映。林羽回头望,温室的玻璃幕墙在暮色里亮着灯,像座漂浮在海岸线上的灯塔,而更远的海平线处,归航的渔船正拖着浪花,像给大海系了条银色的腰带。
他摸出青绿色笔记本,在新的一页画下今天的所见:渔港的牡蛎壳墙、温室里的潮汐灌溉、红树林的气根、海岛的火山岩,最后在空白处写下:“山有山的仁,海有海的智,草木行于其间,不问出处,只问生长。” 笔尖停顿的瞬间,突然明白这场旅程的意义 —— 不是让灵草适应某一方水土,而是证明草木的韧性本就超越山海,就像人类的智慧,从来都在流动中生生不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规则道书请大家收藏:(m.20xs.org)规则道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