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游客的参观团如期而至。林羽用简单的英语讲解灵草与老宅的共生关系,陈大爷演示竹编花盆的做法,王奶奶则教大家辨识灵草的特征。穿西装的外国教授对 “四水归堂” 的种植理念很感兴趣,蹲在池边看了很久:“中国的建筑与自然从来不是分离的,” 他用中文说,“这比我们的‘花园’更有智慧。” 孩子们涌上来,给每位游客递上用灵草做的书签,上面用中英双语写着 “草木有灵”。
中午的答谢宴摆在老街巷的石板路上。长桌拼在一起,上面摆满了社区的拿手菜:灵草拌豆腐、香椿炒鸡蛋、薄荷凉粉,还有陈大爷酿的米酒。外国游客学着用竹筷夹菜,老人们则比划着讲草木故事,语言不通却丝毫不妨碍交流,笑声顺着青石板路飘出很远。卖杂货的老板端来刚泡好的薄荷茶,青瓷碗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这茶解腻,” 他笑着说,“就像咱们的日子,得有点草木的清苦才踏实。”
下午的总结会上,各方代表商定了下一步计划。“要把老街巷的十座老宅都改造成灵草培育点,” 张姐展示着规划图,“用连廊连接起来,形成‘灵草巷’景观带。” 周老师补充道:“还要建立‘草木档案库’,” 她指着电脑里的数据库,“把老人们的偏方、种植经验都录进去,配上现代药理分析。” 林羽看着规划图上蜿蜒的绿色线条,突然觉得这些灵草就像血管,正在给老巷注入新的生命力。
离别的时刻,林羽收到很多礼物。陈大爷送的竹编灵草篮,王奶奶给的草木偏方手抄本,孩子们画的灵草图画,还有外国教授留下的 email 地址,说要把灵草种植理念带回自己的国家。张姐把把 “耕读传家” 匾额的拓片送给林羽:“这四个字,你配得上,” 她眼里闪着泪光,“老街巷不会忘了你,这些灵草会替我们记住。” 林羽摸着拓片上凹凸的字迹,突然明白最好的离别礼物,是留下能继续生长的东西。
夕阳西下时,林羽背着帆布包走出老街巷。青石板路上,社区的孩子们还在给灵草浇水,老人们坐在竹椅上聊天,竹篮里的灵草在晚风中轻轻摇晃。卖杂货的老板站在门口朝他挥手,手里还举着那盏旧茶缸。巷口的石榴树影被拉得很长,像条绿色的带子,系住了过去与现在。
公交车驶离站台时,林羽从包里拿出陈大爷送的竹篮。篮子里,株灵草幼苗正安静地立着,叶片上还沾着老街巷的泥土。车窗外,城市的高楼大厦渐渐取代了青瓦白墙,但他心里清楚,那些关于草木与生活的智慧,已经跟着这株幼苗,悄悄扎下了根。下一站的地图在帆布包里轻轻晃动,那里或许有更多等待被唤醒的角落,但只要带着这份从老巷子里汲取的力量,就没有什么地方不能长出希望。
夜色渐浓时,林羽给竹篮里的灵草浇了点水。水珠顺着竹篾的缝隙滴落,在公交车的地板上洇出小小的湿痕,像在绘制一幅微型的地图。他望着窗外流动的灯火,突然觉得整个城市就像座巨大的宅院,只要肯用心,总能在钢筋水泥的缝隙里,种出属于自己的那片绿。
喜欢规则道书请大家收藏:(m.20xs.org)规则道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