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前的空闲,林羽跟着老马沿桥洞巡查。桥墩在暮色中像沉默的巨人,顶部的路灯亮起,光线穿过灵草叶片在地面形成晃动的碎影。“三公里外的污水处理厂有种‘水葫芦’,” 老马指着排水槽里的水流,“那草能净化污水,不知道能不能跟灵草混种?” 走到互通式立交的圆心岛,发现那里的野生枸杞已经挂果,橙红色的小灯笼在暮色里格外显眼,“这枸杞根能固土,” 老马摘下颗果子放进嘴里,“以前养路工就靠它补维生素,比吃保健品管用。”
夜里的桥洞格外安静。林羽在休息棚灯下整理种植记录,笔记本上画满桥墩种植的立面图,标注着不同高度灵草的生长差异:“底部 1 米处:株高 15cm,叶片 8 片,湿度适宜;中部 3 米处:株高 10cm,叶片 5 片,需增加喷雾。” 窗外传来晚高峰后的车流渐稀,轮胎摩擦地面的声音像远处的海浪。他摸出手机给小陈发去种植袋的设计图:“需要一批加长版无纺布袋,底部带渗水孔,能顺着桥墩的斜面向下排水,就像老房子的瓦当,既挡雨又不积水。”
深夜的桥洞突然传来奇怪的响动。林羽披衣出去,借着月光看见只流浪猫正在撕扯种植袋,嘴里叼着只被灵草叶片缠住的老鼠。他想起刘博士说的 “生物链效应”,突然明白健康的生态系统里,每个角色都有存在的意义。蹲在桥墩旁看猫消失在桥洞深处,发现被撕扯的种植袋里,灵草的根须已经从破口钻出来,牢牢抓住了混凝土表面的细缝 —— 原来草木的生命力,远比设计的防护措施更顽强。
第二天清晨,无纺布厂家送来了定制种植袋。加长款的袋子边缘压着波浪形的褶皱,底部的渗水孔排列成梅花状,“按您说的斜度设计的,” 厂长用水平仪测量角度,“每米下降 3 厘米,保证水能排干净又不冲走土壤。” 林羽和工人们沿着桥墩悬挂新的种植袋,袋与袋之间留着 5 厘米的空隙,“这叫‘透气缝’,” 他调整魔术贴的松紧度,“既方便空气流通,又能让藤蔓顺着缝隙攀爬,就像给桥墩编了个绿网兜。”
刘博士的团队开始安装自动喷雾系统。喷头藏在种植袋之间的隐蔽处,喷出的水雾细如烟尘,“桥洞中部湿度不够,” 她调试着定时器,“每天早晚各喷一次,模拟自然雾气,既增湿又能洗去叶片上的汽车尾气,就像给灵草做面膜。” 环境专业的研究生们则在安装 PM2.5 检测仪,数据实时显示在桥洞入口的电子屏上:“等灵草长成后,我们要做组对比实验,” 戴眼镜的男生指着屏幕,“看看植物对空气质量的改善到底有多大。”
中午的 “桥洞市集” 吸引了附近的上班族。林羽和志愿者们摆了个 “隔音科普站”,展示灵草叶片的电子显微镜照片,旁边放着《太初规则》与《声学工程手册》的对照本。穿格子衫的程序员指着照片里的绒毛结构:“这跟我们做的吸音棉原理一样,” 他摸着下巴若有所思,“能不能用 3D 打印技术复制这种结构?” 老马趁机展示他收藏的老桥梁图纸,泛黄的纸上画着民国时期的石拱桥:“那时候的桥栏上都刻着花草图案,” 他指着图纸上的纹样,“现在种真灵草,也算给老手艺续上香火。”
下午的藤蔓类灵草移栽在桥墩中部展开。林羽教大家用 “螺旋缠绕法”,将灵草藤蔓按顺时针方向固定在桥墩的预埋钢筋上,每上升 30 厘米就打个结,“《营造法式》说‘缠枝需顺纹,绕柱要循理’,” 他往种植袋里掺着腐熟的中药渣,“顺时针符合植物的生长习性,就像拧螺丝要顺着螺纹,不较劲才能长得快。” 王工在旁检查桥墩的承重数据,用超声波检测仪扫描钢筋的锈蚀情况:“灵草的根系能分泌抗氧化物质,” 他看着屏幕上的波形图,“刚好能保护钢筋不生锈,比涂防腐漆省事多了。”
摄影爱好者们扛着长焦镜头来了。他们镜头下的桥洞灵草有种魔幻感:螺旋攀爬的藤蔓与混凝土的几何线条形成奇妙对比,喷雾系统制造的雾气让灵草如在仙境,车流掠过形成的动态模糊背景,更凸显出植物的静态生命力。“这些照片要参加城市摄影展,” 戴鸭舌帽的大叔导出照片时说,“标题就叫‘凝固的诗与流动的绿’,让更多人知道立交桥下还藏着这样的风景。” 林羽看着取景器里的画面,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不只是种植,是在给冰冷的城市空间注入诗意。
傍晚的雷阵雨来得急促。林羽和工人们忙着加固种植袋的魔术贴,刘博士则检查喷雾系统的防水性能,雨水顺着桥墩的排水槽流淌,在地面汇成蜿蜒的小溪,灵草的叶片在雨水中舒展,绿得像要滴出油来。“你看这排水设计多巧妙,” 王工抹着脸上的雨水笑,“当年建桥时就考虑到了桥面积水,现在刚好给灵草浇水,一点不浪费。” 雨幕中,桥洞顶部的灯光亮起,透过雨珠和灵草叶片,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无数跳动的绿色音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规则道书请大家收藏:(m.20xs.org)规则道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