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前的空闲,林羽跟着老顾驾着小划子巡河。木桨搅碎水面的霞光,两岸的红灯笼渐次亮起,像串在河道上的珍珠。“前面的拐弯处有股山泉汇入,” 老顾指着雾中的芦苇荡,“当年蒸汽船加水就靠它,现在水温比别处低两度,适合种喜凉的灵草。” 划过废弃的水磨坊,轮轴的锈齿间长出丛野菖蒲,根系上还缠着半片旧船板,“这草能驱蚊,” 老顾摘下片叶子揉碎,“夏夜行船时,船娘就用它熏舱,比蚊香管用。”
夜里的运河格外静谧。林羽在粮仓改造的休息室整理记录,笔记本上画满河道断面图,标注着不同水域灵草的生长差异:“浅滩区:株高 20cm,根系发达;深水区:株高 15cm,叶片宽大,需增氧。” 窗外传来夜航船的马达声,灯光在水面拖出长长的光带,像给河道系了条银链。他摸出手机给小陈发去设计图:“需要一批竹制浮岛,用杞柳编成六边形,能拼接成不同形状,既让灵草扎根,又不影响行船。”
深夜的码头突然传来响动。林羽披衣出去,借着月光看见只水鸟正在石笼旁啄食,嘴里叼着条被灵草缠住的小鱼。他想起周教授说的 “食物链修复”,突然明白健康的水生态里,每个环节都缺一不可。蹲在驳岸看水鸟掠过水面,发现被啄食的灵草断茎处,正冒出细小的新芽 —— 原来草木的生命力,在流水里比在土地上更顽强。
第二天清晨,竹艺合作社送来了浮岛。六边形的竹框里填着水生植物专用基质,边角用旧船钉连接,“按您说的模块化设计,” 老匠人用麻绳加固接口,“每块能承受十斤重的灵草,十块拼起来就是个小生态系统。” 林羽和志愿者们将浮岛推入水面,用缆绳固定在码头的桩上,岛与岛之间留着两米宽的航道:“这叫‘舟草共生’,” 他调整浮岛间距时说,“既方便游船通行,又能让灵草连成净化带,就像给河道铺了块绿格子布。”
周教授的团队开始安装水下增氧机。设备做成荷叶的形状,隐藏在浮岛下方,气泡从 “荷叶” 边缘冒出,如串珠般升到水面,“深水区的溶氧量不足,” 她调试着定时器,“每天凌晨四点开机,模拟自然涌泉,既补氧又能搅动水体,就像给河道做晨练。” 环境专业的学生们则在沿岸安装水质监测屏,数据每小时更新一次,“让散步的市民随时看到变化,” 戴眼镜的男生指着屏幕,“灵草长得好不好,河水清不清,数字说了算。”
中午的 “运河市集” 设在旧粮仓前的广场上。林羽和志愿者们摆了个 “灵草净水站”,玻璃缸里的浑浊河水经过灵草过滤,变得清澈见底,旁边摆着《太初规则》与《水经注》的对照本。穿长衫的老学者指着《水经注》里的 “渠水又东,经灵草滩”,激动得胡子发抖:“原来古人早就发现灵草净水的功效!” 老顾趁机展示他收藏的漕运账簿,泛黄的纸页上记着 “光绪二十三年,购灵草百斤,置于船底,防 cargo 腐坏”,“那时候就知道灵草能防腐,” 他拍着账簿笑,“比现代保鲜技术早百年。”
下午的沉水型灵草种植在节制闸下游展开。林羽教大家用 “网袋定植法”,将灵草苗塞进尼龙网袋,袋内装着陶粒做固定,沉入水深两米的区域,“《农桑辑要》说‘水下植草如水下造林’,” 他往网袋里掺着缓释肥,“根系在水底形成网络,能缠住悬浮物,就像给河床铺了层过滤网。” 周教授在旁用潜水镜观察,浮出水面时举着相机:“刚放下去的灵草就有小鱼围着转,” 她展示照片,“这是生态好转的信号,比任何检测都准。”
摄影爱好者们扛着相机来了。他们镜头下的运河灵草有种水墨意境:浮岛的绿与河水的蓝在暮色里交融,灵草的倒影随波晃动如抽象画,老船工撑篙划过灵草区的瞬间更是动人。“这些照片要做成运河明信片,” 戴斗笠的摄影师说,“正面是灵草绕舟,背面印上漕运古诗,让更多人知道老河道的新故事。” 林羽看着取景器里的画面,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不只是种植,是在给流淌的时光重新上色。
傍晚的雷阵雨让河面腾起白雾。林羽和志愿者们忙着加固浮岛的缆绳,周教授则检查增氧机的防水性能,雨水敲打着水面的声音如鼓点,灵草的叶片在雨水中舒展,绿得像要滴下来。“你看这水流多顺畅,” 老秦抹着脸上的雨水笑,“当年建节制闸就是为了调节水位,现在刚好给灵草换水,一点不浪费。” 雨幕中,沿岸的灯笼亮起,红光透过雨珠洒在灵草上,像给绿色的叶片镶了道金边。
粮仓休息室的晚饭加了道灵草炖河蚌。灵草用的是浅水区的挺水品种,炖出来的汤带着淡淡的河鲜,“这汤比城里饭馆的甜,” 老顾吸着蚌肉说,“因为灵草吸了水里的土腥味,就像老话说的‘水净则味纯,草鲜则汤美’。” 周教授从包里掏出份水质报告,最新数据显示 COD 值降至 45mg/L:“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了,” 她眼里闪着光,“再种一个月,就能恢复到直接接触标准,孩子们可以来戏水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规则道书请大家收藏:(m.20xs.org)规则道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