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前的空闲,林羽跟着老周沿货运通道巡查。行李传送带的嗡鸣与飞机起降的轰鸣交织,货运站的钢构支架上,几株构树正顺着锈蚀的缝隙攀爬。“冷链货柜的冷凝水顺着墙角流,” 老周指着地面的湿痕,“半年就泡出片苔藓,灵草肯定也能在这活。” 走过航空食品仓库,卸货区的水泥地上,野苋菜从地缝中钻出来,叶片上还沾着米粒大小的航空餐残渣,“这菜能凉拌,” 老周掐下片嫩叶,“夏天卸货工就摘来下饭,比食堂的青菜新鲜。”
夜里的空港格外繁忙。林羽在机场运行指挥中心整理记录,笔记本上画满航站楼各区域的种植示意图,标注着不同地段灵草的生长差异:“出发层:株高 15cm,叶片多绒毛(吸尘);停机坪边缘:株高 8cm,根系发达(固土);货运区:株高 12cm,耐油污(降解)。” 窗外传来飞机发动机的试车声,尾焰在夜空中划出蓝色光带,像给黑色天鹅绒镶了道银边。他摸出手机给小陈发去设计图:“需要一批航空主题种植箱,用退役的救生衣材料缝制,内置缓冲层,能吸收飞机起降的震动,就像给灵草装个安全气囊。”
深夜的停机坪突然传来异响。林羽披衣出去,借着跑道灯看见只夜鹭正在种植模块旁觅食,长喙叼着条被灵草缠住的油污染虫。他想起徐博士说的 “食物链重构”,突然明白健康的生态系统里,每个物种都有存在的意义。蹲在滑行道边缘看夜鹭掠过灯光带,发现被翻动的土壤变得疏松,灵草的根系在透气的土中舒展 —— 原来草木的生命力,在高频震动的环境中比静稳处更坚韧。
第二天清晨,航空材料厂送来了定制种植箱。救生衣布料缝制的箱体泛着橙红色,侧面的反光条在朝阳下格外醒目,“按您说的抗冲击标准做的,” 厂长按压箱顶测试弹性,“能承受 5G 的加速度,十个连起来就是道防撞绿带。” 林羽和地勤们将种植箱沿跑道安全线摆放,箱与箱之间用凯夫拉绳连接,形成可缓冲的生态屏障:“这叫‘柔性绿化’,” 他调整绳索张力时说,“飞机滑行时能吸收气流冲击,就像给跑道装了道绿色安全垫。”
徐博士的团队开始布设智能监测网络。传感器藏在种植箱的夹层里,能同时检测 PM2.5、噪音与土壤湿度,“出发大厅的灵草最缺光照,” 她调试着补光灯的光谱,“每天模拟 6 小时自然光,既促进生长又不影响航班调度,就像给植物开早班机。” 环境监测站的技术员们则在安装航空煤油泄漏检测仪,数据实时传输到塔台的显示屏:“这些灵草就像空港的环境哨兵,” 戴耳机的男生指着数据流,“油气超标了它就叶片卷曲,噪音太大了它就生长缓慢,比任何仪器都直观。”
中午的 “空港市集” 设在航站楼的中央大厅。林羽和地勤们摆了个 “灵草净化展”,玻璃罐里的油污染土经过灵草处理,变得疏松肥沃,旁边摆着《太初规则》与《航空港环境保护标准》的对照本。穿制服的飞行员指着标准里的 “生态缓冲带” 条款,拍着种植箱笑:“这灵草比我们还懂机场规矩,” 他比划着安全距离,“既不越线又能干活,比人工绿化省心多了。” 老周趁机展示他收藏的机场日志,泛黄的纸页上记着 “2008 年,跑道两侧土壤重金属超标 3 倍,植被覆盖率不足 15%”,“那时候光想着扩建,” 他拍着日志笑,“现在灵草帮我们补课,也算对得住这片地。”
下午的垂直绿化在航站楼玻璃幕墙上展开。林羽教大家用 “模块攀爬法”,在幕墙外侧安装航空级铝合金轨道,轨道上悬挂种植槽,槽内填着轻质陶粒与椰糠的混合物,“《营造法式》说‘高楼植绿,需借巧力’,” 他往槽里栽着藤蔓灵草,“枝条能顺着轨道横向生长,既不挡采光又能遮阳,就像给玻璃墙贴层隔热膜。” 徐博士在旁用热成像仪检测,屏幕上的幕墙温度图如彩色瀑布:“种灵草的区域比没种的低 8℃,” 她放大画面,“能省 30% 的空调能耗,这叫生态效益变运营效益。”
摄影爱好者们扛着长焦镜头来了。他们镜头下的空港灵草有种科技美感:橙红色种植箱与银白色航空器形成强烈对比,藤蔓缠绕的轨道如抽象艺术,地勤人员驾驶牵引车从灵草旁驶过的画面更是充满动感。“这些照片要参加航空摄影展,” 戴机场通行证的摄影师说,“标题就叫‘云端的绿’,让更多人知道飞机场也能这么美。” 林羽看着取景器里的画面,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不只是种植,是在给冰冷的航空枢纽注入生命的诗意。
傍晚的雷暴让航班大面积延误。林羽和地勤们忙着加固种植箱的连接绳,徐博士则检查监测设备的防雨性能,雨水敲打航站楼玻璃的声音如鼓点,灵草的叶片在风雨中反倒更显翠绿。“你看这排水多顺畅,” 老周抹着脸上的雨水笑,“以前暴雨准积水,现在灵草的根系像海绵,比改造排水系统管用。” 雨幕中,跑道的灯光透过雨珠,在灵草叶上投下流动的光斑,像无数跳动的绿色星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规则道书请大家收藏:(m.20xs.org)规则道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