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守点的晚饭加了道灵草炖江鳗。灵草用的是中滩的耐淹品种,炖出来的汤带着清冽的江水味,“这汤比城里的鲜,” 陈婶舀着汤说,“因为灵草吸了江里的土腥味,就像老话说的‘江鲜配江草,越吃越爽口’。” 楚教授从包里掏出份检测报告,最新数据显示江滩泥沙黏粒含量升至 28%:“达到植物稳定生长的标准了,” 她眼里闪着光,“再种三个月,就能在高滩种果树,给渔民合作社增加收入。”
夜里整理资料时,林羽把《江防志》里的护滩方略与《太初规则》做比对。发现很多智慧一脉相承,比如 “以柴挡浪” 与 “秸秆固沙”,“植苇护堤” 与 “灵草缓冲”,只是时代不同工具各异。窗外的潮声还在起伏,江水拍打石笼的声音如鼓点,他给小陈发去消息:“需要批江滩纪念牌,用回收的船板制作,正面刻灵草图案,背面印潮水谚语,让游客知道江与草的千年约定。”
第三天清晨,潮退后的江滩泛着湿润的光泽。林羽乘巡逻艇巡查,发现低滩的灵草根系已织成密网,网眼间截留的泥沙形成了新的小沙洲,楚教授说这是 “生物造滩的开始”。高滩的灵草间,有野鸭在筑巢,老顾说这种 “绿头鸭” 对栖息地要求极高,“有它们在,就说明江滩的生态真的恢复了。” 志愿者们在防汛墙立起宣传板,彩图展示着灵草护滩的原理,路过的晨练老人都驻足观看,像在上一堂生动的自然课。
江滩生态馆的开馆仪式就在旧闸口前举行。穿校服的孩子们捧着灵草苗,沿着台阶排成队,将幼苗栽进馆前的模拟江滩。馆长给林羽颁发了 “护江使者” 证书,证书封面用的是江滩泥沙压制的纸:“要把灵草固滩做成互动展项,” 馆长展开证书,“让参观者亲手操作水流冲刷实验,知道每株草都是护岸的勇士。” 周边社区的居民们带来了 “江滩日记”,本子里贴着每天的灵草照片和潮水记录,厚厚的一摞像本正在生长的绿色史诗。
中午的长桌宴摆在新淤积的高滩上。桌布是用灵草染的碧绿色,碗碟里盛着江滩的馈赠:灵草炒江虾、清蒸鲈鱼、芦苇笋炖排骨。老顾端着酒杯站起来,对着江水的方向敬了三杯:“第一杯敬奔流的大江,第二杯敬顽强的灵草,第三杯敬所有守护江岸的人。” 酒液洒在灵草根部的泥土里,很快被吸收,仿佛江滩也在分享这份喜悦。
下午的协调会确定了江滩的长效管护方案。“要搞‘滩长制’,” 周工展示着分区图,“每个滩段由个渔村负责,每片灵草区落实到户,” 他指着图上的责任区,“就像当年的防汛责任制,分片守护才能保平安。” 楚教授补充道:“得每月搞次‘江滩体检’,” 她晃了晃手里的采样桶,“不光测水质,还要评估灵草固沙效果,让数据见证江滩的成长。” 林羽看着图上覆盖江滩的绿色网络,突然觉得这哪里是江滩,分明是城市的绿色裙摆,在江河与楼宇间舞动着生生不息的活力。
离别的时刻,林羽收到很多特别的礼物。老顾送的铜质水位尺,刻度旁刻着 “灵草为尺,江浪为墨”;楚教授给的泥沙沉积曲线图,首页贴着片灵草叶标本;孩子们画的江滩灵草图,背景是长满灵草的堤坝,江面上白鸟成群。周工把块嵌着灵草根系的江滩石送给林羽,石上的水纹里盘绕着褐色的根须:“这叫‘江与草的契约’,” 他眼里闪着光,“证明再奔腾的江河,也会为坚韧的生命停留。” 林羽摸着江石的温润表面,突然明白最好的离别,是留下能顺着江水流淌、跟着岁月生长的故事。
夕阳西下时,林羽背着帆布包走上防汛墙。江滩的灵草在晚风中连成绿色的波浪,生态石笼的影子在滩涂上投下斑驳的网,旧闸口的墙上,渔民们画的壁画渐渐清晰 —— 条奔腾的大江,两岸长满灵草,江面上渔船点点,堤岸边孩子们在追逐白鸟,笑声顺着江风飘向远方。老顾和周工站在闸口挥手,身影被夕阳拉成两道细长的剪影,像两株守护江滩的芦苇。
滨江观光车驶离站台时,林羽从包里拿出那块江滩石。石缝的水膜里,株灵草幼苗正安静地立着,根须已经钻进石质的微孔。车窗外,江滩如条碧绿的绸带,缠绕着城市的腰身,向入海口的方向舒展,灵草的绿与江水的蓝在暮色里交融成温柔的紫。他知道下一站的地图已在心里展开 —— 楚教授提到的城市内湖生态修复项目正在等待,那里的水域更宁静,生态更脆弱,但只要带着这份让江河与草木共生的信念,就没有什么地方不能长出春天。
暮色漫上车窗时,林羽给江滩石里的灵草浇了点水。水珠顺着水纹的轨迹流淌,在石面中央汇成小小的水洼,倒映着两岸亮起的灯火,像把整条江的星光都装进了这方石质天地。他望着窗外掠过的跨江大桥,突然觉得所谓 “归宿”,从来不是静止的岸,而是那些能让生命在奔流中扎根的勇气,就像这株灵草,哪怕只有江石的缝隙,也能长得从容而坚定。
喜欢规则道书请大家收藏:(m.20xs.org)规则道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