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料房的晚饭加了道灵草炖窑鸡。灵草用的是窑床区的耐热品种,炖出来的汤带着淡淡的松柴香,“这汤比城里馆子的鲜,” 王婶撕着鸡腿说,“因为灵草吸了窑火的阳气,就像老话说的‘土有火气,草有灵性,汤有元气’。” 沈教授从包里掏出份检测报告,最新数据显示土壤有机质含量升至 5.2%:“达到植物生长的良好标准了,” 她眼里闪着光,“再种三个月,就能在窑边种茶树,用窑水沏茶,给游客尝鲜。”
夜里整理资料时,林羽把《陶说》里的制瓷要诀与《太初规则》做比对。发现很多智慧一脉相承,比如 “釉料需草木灰” 与 “灵草需窑灰”,“窑温要渐变” 与 “灵草要缓长”,只是载体不同。窗外的雨还在下,雨水顺着窑壁的排水槽流淌,在地面汇成细小的溪流,他给小陈发去消息:“需要批瓷片书签,用窑址出土的残片打磨,背面拓印灵草图案,既能当纪念品,又能讲述草木与陶瓷的故事。”
第三天清晨,雾散后的龙窑泛着青灰色的光。林羽沿窑道巡查,发现烟囱外壁的灵草藤蔓已经爬了五米高,卷须紧紧抓住瓷钉,沈教授说这是 “文化遗产与生态修复的完美结合”。窑床的匣钵间,有戴胜鸟在觅食,陈师傅说这种鸟专吃破坏瓷土的害虫,“有它们在,就说明窑址的生态真的活了。” 匠人们在窑口竖起木牌,红漆写着 “每株灵草都是老窑的守护者”,旁边画着灵草的生长示意图,像给参观者上堂无声的生态课。
陶植共生馆的开馆仪式就在旧瓷厂前举行。穿汉服的孩子们捧着灵草苗,沿着龙窑的轮廓排成队,将幼苗放入馆前的瓷质种植槽。馆长给林羽颁发了 “瓷土守护者” 证书,证书用窑址的陶土压制,“要把灵草修复做成互动展项,” 馆长展开证书,“让参观者亲手调配改良土,知道保护文物与生态修复能双赢。” 周边学校的师生们带来了 “窑草日记”,本子里贴着每天的灵草照片和窑温记录,厚厚的一摞像本正在续写的陶瓷史书。
中午的长桌宴摆在龙窑前的空地上。桌布是用瓷土染的青灰色,碗碟都是窑址出土的老物件修复而成,盛着当地特产:灵草炒瓷米、窑火烤红薯、釉料泉水茶。陈师傅端着酒杯站起来,对着龙窑的方向敬了三杯:“第一杯敬烧窑的老祖宗,第二杯敬灵草,第三杯敬所有让老窑焕发生机的人。” 酒液洒在窑边的土壤里,很快被灵草的根须吸收,仿佛千年龙窑也在举杯回应。
下午的协调会确定了窑址的长期保护方案。“要搞‘窑草共生合作社’,” 周主任展示着规划图,“每个窑段由个陶艺工坊负责,每片种植带交给个社区,” 他指着图上的责任区,“就像当年的窑工分工,各司其职才能守好老窑。” 沈教授补充道:“得每季度搞次‘窑草体检’,” 她晃了晃手里的检测仪,“不光测灵草生长,还要评估文物保存状态,让数据见证文化与自然的共生。” 林羽看着图上缠绕龙窑的绿色线条,突然觉得这哪里是窑址,分明是城市的绿色文脉,在瓷片与草木间流淌着生生不息的文明。
离别的时刻,林羽收到很多特别的礼物。陈师傅送的祖传窑铲,铲柄上刻着 “草木为釉,窑火为魂”;沈教授给的土壤改良曲线图,首页贴着片嵌着青花料的灵草叶;孩子们画的窑址灵草图,背景是会开花的龙窑,窑口飞出衔着灵草的凤凰。周主任把块嵌着灵草根系的古瓷片送给林羽,瓷片的青花纹里盘绕着白色的根须:“这叫‘瓷与草的契约’,” 他眼里闪着光,“证明再古老的文明,也能与新生的自然和谐共生。” 林羽摸着瓷片的温润表面,突然明白最好的离别,是留下能顺着时光与文明共同生长的故事。
夕阳西下时,林羽背着帆布包走出窑址。匣钵里的灵草在晚风中连成绿色的波浪,瓷质种植槽的影子在窑壁上投下斑驳的网,旧瓷厂的墙上,匠人们画的壁画渐渐清晰 —— 座开满灵草的龙窑,窑火与绿焰交织,窑工们捧着新出窑的 “灵草纹青花盘”,笑容比霞光还灿烂。陈师傅和周主任站在窑口挥手,身影被夕阳拉成两道细长的影子,像两株守护龙窑的古柏。
仿古铛铛车驶离站台时,林羽从包里拿出那块古瓷片。青花纹的裂隙里,株灵草幼苗正安静地立着,根须已经钻进瓷釉的微孔。车窗外,龙窑如条青灰色的巨龙,身上的绿色线条向陶瓷文化园的各个角落延伸,像给古老的文明披了件翡翠披风。他知道下一站的地图已在心里展开 —— 沈教授提到的城市古河道遗址绿化项目正在等待,那里的历史更悠久,生态更复杂,但只要带着这份让文明与自然共生的信念,就没有什么地方不能长出春天。
暮色漫上车窗时,林羽给瓷片里的灵草浇了点水。水珠顺着青花纹的轨迹流淌,在瓷片中央汇成小小的水洼,倒映着远处亮起的瓷都灯火,像把整座窑址的星光都装进了这方寸瓷间。他望着窗外掠过的瓷厂烟囱,突然觉得所谓 “传承”,从来不是封存过去的记忆,而是那些能让生命在文明的缝隙中扎根的智慧,就像这株灵草,哪怕只有瓷片的裂隙,也能长得执着而优雅。
喜欢规则道书请大家收藏:(m.20xs.org)规则道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