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整理资料时,林羽把《染匠备要》里的解毒方与《太初规则》做比对。发现很多方法一脉相承,比如 “石灰水沉淀法” 与 “灵草 + 硫化钠固铬”,“草木灰中和法” 与 “灵草 + 明矾降色”,只是时代不同工具各异。窗外的雨还在下,雨水顺着车间的排水沟流淌,在地面汇成靛蓝色的小溪,他给小陈发去消息:“需要批灵草染布卷轴,用旧织机织的棉布,蘸灵草汁绘制厂区地图,既当艺术品又当纪念。”
第三天清晨,雨过天晴的纺织厂弥漫着靛蓝色的雾气。林羽乘升降机巡查,发现桁架上的灵草藤蔓已经爬了五米长,卷须紧紧抓住钢梁的铆钉,秦博士说这是 “生物固着的最佳状态”。染坊区的灵草叶片背面凝结着蓝色结晶,陈姨说这是 “草在排毒素”,就像染匠挤干染布的水分。工人们在厂区入口竖起警示牌,蓝底白字写着 “每平方米灵草每天能降解 2 克染料”,旁边画着灵草的解毒原理示意图,像给参观者上堂无声的环保课。
生态染织馆的开馆仪式就在旧染坊前举行。穿蓝布衫的染匠们捧着灵草苗,沿着染槽排成队,将幼苗栽进纱锭花盆。馆长给林羽颁发了 “织绿使者” 证书,证书封面用的是灵草染的蓝布:“要把灵草修复做成互动展项,” 馆长展开证书,“让参观者亲手操作染布解毒实验,知道传统工艺也能很环保。” 周边学校的师生们带来了 “染坊日记”,本子里贴着每天的土壤照片和灵草染布样本,厚厚的一摞像本正在变色的生态史书。
中午的长桌宴摆在整理车间的烫平机上。桌布是用灵草染的蓝白条纹布,碗碟里盛着纺织厂的 “生态菜”:灵草炒鸡蛋、染坊井水炖豆腐、桑皮渣培育的蘑菇。陈姨端着酒杯站起来,对着织机的方向敬了三杯:“第一杯敬辛苦的织工,第二杯敬灵草,第三杯敬所有给老厂子换新颜的人。” 酒液洒在种植沟的土壤里,很快被灵草的根须吸收,仿佛棉布与草木在共同举杯。
下午的协调会确定了纺织厂的长期规划。“要搞‘染织生态合作社’,” 周姐展示着分区图,“每个车间由个非遗传承人负责,每台织机配个灵草花盆,” 她指着图上的蓝色节点,“就像当年的生产合作社,分工合作才能出精品。” 秦博士补充道:“得每季度搞次‘草木染节’,” 她晃了晃手里的染缸,“不光展示传统工艺,还要发布生态修复数据,让绿色成为新的时尚。” 林羽看着图上覆盖厂区的蓝绿色网络,突然觉得这哪里是纺织厂,分明是城市的绿色织机,在经纬线间编织着生生不息的希望。
离别的时刻,林羽收到很多特别的礼物。陈姨送的竹制绕线盘,上面缠着灵草染的纱线,刻着 “草木为线,大地为布”;秦博士给的染料降解曲线图,首页贴着片泛蓝的灵草叶标本;孩子们画的纺织厂灵草图,背景是织着灵草图案的布匹,从旧织机一直铺到城市天际线。周姐把块嵌着灵草根系的染缸残片送给林羽,断面的釉彩里盘绕着白色的根须:“这叫‘布与草的契约’,” 她眼里闪着光,“证明再古老的工艺,也能长出绿色的新芽。” 林羽摸着瓷片的冰凉表面,突然明白最好的离别,是留下能顺着经纬线继续生长的绿色基因。
夕阳西下时,林羽背着帆布包走出纺织厂。车间里的灵草在晚风中连成蓝色的河流,纱锭花盆的影子在地面投下转动的光斑,旧办公楼的墙上,居民们画的壁画渐渐清晰 —— 台织着灵草的老织机,吐出的绿布覆盖了整个厂区,布面上的蓝色花纹里,孩子们正在追逐蝴蝶。陈姨和周姐站在厂门口挥手,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像两块守护纺织厂的染布石。
城市观光巴士驶离站台时,林羽从包里拿出那块染缸残片。釉彩的裂隙里,株灵草幼苗正安静地立着,根须已经钻进瓷质的微孔。车窗外,纺织厂如块巨大的蓝印花布,厂房间的绿带向城市的各个方向延伸,像给灰色的城区镶了道翡翠边。他知道下一站的地图已在心里展开 —— 秦博士提到的城市皮革厂改造项目正在等待,那里的污染更复杂,工艺更特殊,但只要带着这份让工业遗产焕发绿意的信念,就没有什么地方不能长出春天。
暮色漫上车窗时,林羽给瓷片里的灵草浇了点水。水珠顺着釉彩的纹路流淌,在残片中央汇成小小的水洼,倒映着远处亮起的城市灯火,像把整个纺织厂的星光都装进了这方瓷质天地。他望着窗外掠过的成衣批发市场,突然觉得所谓 “传承”,从来不是重复过去的纹样,而是那些能让生命在经纬间扎根的勇气,就像这株灵草,哪怕只有瓷片的缝隙,也能长得执着而热烈。
喜欢规则道书请大家收藏:(m.20xs.org)规则道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