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整理资料时,林羽把《自来水厂运行规范》里的处理参数与《太初规则》做比对。发现很多理念一脉相承,比如 “慢滤池” 与 “灵草缓释净化”,“预处理” 与 “梯级种植”,只是技术手段不同。窗外的雨还在下,雨水顺着水厂的排水管流淌,在地面汇成细小的溪流,他给小陈发去消息:“需要批‘灵草水质监测盒’,内置不同品种的灵草,市民能通过叶片状态判断水质,就像给家里装个绿色检测仪。”
第三天清晨,雨过天晴的水厂弥漫着清新的草木香。林羽乘巡检车巡查,发现清水池壁的灵草已经垂到水面,根系在水中形成细密的网,崔博士说这是 “天然的超滤膜”。取水口的网箱里,小鱼在灵草间穿梭,老王说这种 “棒花鱼” 对水质要求极高,“有它们在,就说明水真的干净了。” 职工们在厂区门口竖起展示牌,彩色图表直观展示灵草种植前后的水质变化,旁边写着 “每平方米灵草每天能净化 5 吨水”,像给市民交了份绿色答卷。
“饮水思源馆” 的开馆仪式就在旧办公楼前举行。穿校服的孩子们捧着灵草苗,沿着水厂的工艺流程路线排成队,将幼苗栽进各个处理单元。馆长给林羽颁发了 “活水使者” 证书,证书封面用的是水厂处理后的再生纸:“要把灵草净化做成沉浸式展项,” 馆长展开证书,“让参观者亲手操作简易过滤装置,知道每滴水都来之不易。” 周边学校的师生们带来了 “节水日记”,本子里记录着每天的用水量和节水小窍门,厚厚的一摞像本流动的绿色账本。
中午的长桌宴摆在沉淀池旁的空地上。桌布是用再生纤维做的,碗碟里盛着用厂内净化水做的菜肴:灵草炒虾仁、清蒸鱼、豆腐汤。李工端着酒杯站起来,对着清水池的方向敬了三杯:“第一杯敬水厂的老职工,第二杯敬灵草,第三杯敬所有守护清水的人。” 酒液洒在灵草种植槽里,很快被根系吸收,仿佛管道与草木在共同欢庆。
下午的协调会确定了水厂的长期优化方案。“要搞‘生态水厂联盟’,” 李工展示着规划图,“全市的老水厂都推广灵草净化技术,” 他指着图上的绿色节点,“就像给城市供水系统装个绿色心脏。” 崔博士补充道:“得每月搞次‘水质开放日’,” 她晃了晃手里的检测笔,“让市民亲眼见证处理过程,既透明又放心。” 林羽看着图上覆盖全城的供水管网,突然觉得这哪里是水厂,分明是城市的绿色血管,在管道与草木间输送着生生不息的活力。
离别的时刻,林羽收到很多特别的礼物。老王送的长柄勺,勺柄上刻着 “灵草为滤,清水为浆”;崔博士给的水质优化曲线图,首页贴着片灵草叶标本;孩子们画的水厂灵草图,背景是灵草缠绕的管道,清水池里游着会发光的鱼。李工把块嵌着灵草根系的滤池砂送给林羽,砂粒间的白色根须清晰可见:“这叫‘砂与草的契约’,” 他眼里闪着光,“证明再精密的设备,也需要自然的帮忙。” 林羽摸着砂粒的粗糙表面,突然明白最好的离别,是留下能顺着水流继续生长的绿色承诺。
夕阳西下时,林羽背着帆布包走出水厂。滤池上方的浮岛在晚风中连成绿色的海,模块化滤床的抽屉在暮色里泛着微光,旧办公楼的墙上,职工们画的壁画渐渐清晰 —— 座长满灵草的水厂,清水池里倒映着蓝天白云,孩子们用双手接住从灵草间流出的清水,笑声顺着管网流向城市的每个角落。老王和李工站在厂门口挥手,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像两株守护水源的古树。
城市公交驶离站台时,林羽从包里拿出那块滤池砂。砂粒的缝隙里,株灵草幼苗正安静地立着,根须已经钻进石英砂的微孔。车窗外,水厂的沉淀池如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晚霞与灵草的影子,向城市的方向伸出条条银色的管道。他知道下一站的地图已在心里展开 —— 崔博士提到的城市再生水厂改造项目正在等待,那里的水质更复杂,处理难度更大,但只要带着这份让清水长流的信念,就没有什么地方不能长出春天。
暮色漫上车窗时,林羽给砂粒里的灵草浇了点水。水珠顺着砂粒的间隙流淌,在掌心汇成小小的水洼,倒映着远处亮起的万家灯火,像把整个城市的星光都装进了这方透明天地。他望着窗外掠过的自来水管道井盖,突然觉得所谓 “滋养”,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那些能让生命在循环中相互成就的智慧,就像这株灵草,哪怕只有砂粒的缝隙,也能长得从容而坚定。
喜欢规则道书请大家收藏:(m.20xs.org)规则道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