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的 “绿途市集” 设在服务区广场。林羽和员工们摆了个 “灵草净化站”,玻璃缸里的含油污水经过灵草过滤,从浑浊的黑色变成透明,旁边的展板上贴着《太初规则》与《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的对照条文。穿工装的司机们用模型演示油污处理过程,当讲到灵草如何分解石油烃时,围观的旅客发出阵阵惊叹。老周趁机展示他收藏的土壤检测报告,泛黄的纸上,2016 年的石油烃含量曲线像陡峭的山峰,而现在的曲线已变得平缓如坡:“这是最直观的变化,” 他拍着报告,“灵草就像给服务区装了净化器。”
下午的垂直绿化在服务区的挡墙上展开。林羽教大家用 “格构梁种植法”,在混凝土挡墙的菱形格子里填入轻质营养土,种上攀援型灵草,“这些格子是当年防滑坡设计的,” 他往土里掺着陶粒,“既能让灵草攀附生长,又能吸收墙面的辐射热,就像给挡墙披件绿披风。” 赵博士用红外测温仪检测,有灵草覆盖的区域比裸露处低 8℃:“这叫‘生态降温’,” 她对比空调能耗,“能让便利店的温度降低 3℃,比多开空调省电。”
摄影爱好者们扛着相机来了。他们镜头下的服务区灵草有种流动的美:灵草缠绕的加油枪与油价牌构成工业画卷,轮胎种植箱里的幼苗与货车形成力量与柔美的碰撞,司机们在灵草丛中检查车辆的画面更是动人。“这些照片要做成公路台历,” 带长焦镜头的摄影师说,“标题就叫‘车轮上的绿意’,让更多人知道奔波的途中也能有诗意。” 林羽看着取景器里的画面,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不只是种植,是在给流动的时光注入自然的安宁。
傍晚的夕阳给服务区镀上金边时,道路生态馆的开馆仪式开始了。穿校服的孩子们捧着灵草苗,沿着停车场的标线排成队,将幼苗栽进馆前的轮胎花盆。馆长给林羽颁发了 “道路守护者” 证书,证书封面用的是再生纸,印着灵草与公路的剪影:“要把灵草种植做成互动项目,” 馆长指着墙上的地图,“让司机带走灵草种子,把绿色撒遍千里路。” 周边服务区的工作人员们带来了 “道路绿化经验”,从平原服务区到山区道班,厚厚的手册像本会生长的旅途指南。
晚饭的长桌宴摆在服务区的灵草旁。桌布是用废旧广告布拼的,餐盘里盛着灵草包子、薄荷粥、紫苏炒田螺。王工端着酒杯站起来,对着绵延的车灯敬了杯:“第一杯敬奔波的旅人,第二杯敬灵草,第三杯敬所有让道路变美好的努力。” 酒液洒在灵草生长的土壤里,很快被根须吸收,仿佛公路与草木在共同庆祝这场相遇。
夜里的协调会确定了服务区的长期维护方案。“要搞‘千里绿廊计划’,” 王工展示着联动地图,“沿线服务区共享灵草种植技术,司机负责沿途管护,旅客可认养绿植,” 他指着图上的绿色节点,“就像给高速公路装绿色珍珠链。” 赵博士补充道:“得每月搞次‘绿途日’,” 她晃了晃手里的检测仪,“邀请司机参与灵草养护,让每个人都成为生态守护者。” 林羽看着图上覆盖公路网的绿色网络,突然觉得这哪里是服务区,分明是流动的绿色驿站,在车轮与根系间传递着生生不息的旅途诗意。
离别的时刻,林羽收到很多特别的礼物。老周送的加油枪造型花盆,里面种着灵草,枪口刻着 “平安续航”;赵博士给的石油烃降解曲线图,首页贴着片灵草叶标本;孩子们画的服务区灵草图,背景是灵草缠绕的货车,车窗里探出无数双微笑的眼睛。王工把块嵌着灵草的沥青块送给林羽,上面还留着轮胎的压痕:“这叫‘路与草的契约’,” 他眼里闪着光,“证明再漫长的征途,也能被绿色温暖。” 林羽摸着沥青块的粗糙表面,突然明白最好的离别,是留下能顺着公路延伸的绿意,让每个奔波的人都能遇见途中的春天。
月光洒满服务区时,林羽背着帆布包走出停车场。加油岛的灵草在晚风中连成绿色的地毯,挡墙上的藤蔓如流动的绿瀑,护坡上的灵草正随着晚风轻轻起伏。老周和王工站在收费亭旁挥手,身影被月光拉得很长,像两株守护旅途的行道树。
长途货车驶离服务区时,林羽从包里拿出那块沥青块。裂缝的潮湿处,株灵草幼苗正安静地立着,根须已经钻进沥青的微孔。车窗外,服务区的灯火在暮色里闪烁,灵草与车流的影子交织成流动的图案,向远方的城市蔓延。他知道下一站的地图已在心里展开 —— 赵博士提到的物流园区绿化项目正在等待,那里的环境更复杂,挑战更持续,但只要带着这份让旅途与自然共生的信念,就没有什么道路不能长出春天。
夜色漫上货车车窗时,林羽给沥青块里的灵草浇了点水。水珠顺着裂缝的轨迹流淌,在沥青块中央汇成小小的水洼,倒映着远处的车灯,像把整个服务区的星光都装进了这方黑色天地。他望着窗外掠过的公路标线,突然觉得所谓 “征途”,从来不是简单的抵达,而是那些能让生命在奔波中保持韧性的勇气,就像这株灵草,哪怕只有沥青的缝隙,也能长得热烈而执着。
喜欢规则道书请大家收藏:(m.20xs.org)规则道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