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的日头晒得太阳能板发烫时,季博士的检测仪传来好消息。经过中和处理的电池舱区域,pH 值回升至 6.2,灵草幼苗的焦叶间冒出紫红色新芽,“你看,” 她展示荧光显微镜下的叶片截面,“这些灵草的叶绿体膜上形成了类胡萝卜素晶体,能反射电磁辐射,就像给细胞装反光镜。” 郑工扛着段报废的馈线走来,铜屏蔽层的氧化纹路如天然的电磁波形,“网络部要把旧运维房改造成‘通信生态馆’,” 他用砂纸轻磨馈线接头,“馆长想请你在馆内做灵草抗辐演示,既当展品又能科普,就像给信息时代建绿色课堂。”
午休的空闲,林羽跟着老王沿基站巡查。抱杆天线的倾角在 35° 处固定, Remote Radio Unit 的散热风扇发出哮喘般的喘息,后备电源舱的铅酸电池在阳光下鼓胀如待产的腹部。“西侧的微波中继站有处滑坡带,” 老王拨开缠绕的葛藤,“2018 年暴雨冲垮的护坡,现在刚好种匍匐灵草固坡。” 走过被雷击烧毁的老铁塔残骸,锈迹斑斑的角钢缝隙里长出丛蒲公英,白色的绒球在电磁辐射中震颤,种子落地时带着奇异的旋转,“这草的种子能指示辐射强度,” 老王摘下朵绒球,“绒毛贴地生长就说明辐射超标,比任何检测仪都直观。”
下午的种植转向基站的太阳能阵列。林羽教大家用 “光伏 - 植物共生法”,在太阳能板间隙种植耐阴灵草,通过支架调整板体倾角至 30°,让阳光在灵草与光伏板间形成动态分配,“这些灵草的光补偿点低于 8000lux,” 他往土中掺着腐植酸,“既能利用散射光生长,又能给电池板降温,就像给清洁能源装绿色散热器。” 季博士用红外热像仪检测,数据显示有灵草的区域比裸露处电池板温度低 4℃:“这叫‘生态增效’,” 她对比发电曲线,“能让光伏转换效率提升 2.3%,比加装散热片省钱。”
农业大学的师生们扛着光谱仪来了。他们要在基站周边做 “电磁辐射 - 植物生长” 对照实验,铁塔 5 米内的灵草叶绿素含量比 30 米外低 12%,但类黄酮含量高出 27%。“这些数据要发表在《生态学报》,” 戴草帽的教授调试着光合作用仪,“标题就叫‘药用植物对电磁辐射的适应性响应’,让更多人知道自然的抗干扰能力。” 林羽看着学生们给灵草叶片贴上电磁屏蔽贴,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不只是种植,是在给无形的信号波编织绿色的安全网。
傍晚的雷暴让基站自动切换到备用电源。林羽和维护员们忙着加固灵草种植带的防风障,季博士则监测着电磁辐射的异常波动,雨点敲打微波天线的声音如战鼓,灵草的叶片在强电磁环境中反倒更显油亮。“你看这接地电阻多稳定,” 老王抹着脸上的雨水笑,“以前雷雨天接地电阻能飙到 15 欧姆,现在种了灵草稳定在 4 欧姆以内,比换铜包钢接地体管用。” 雨幕中,基站的信号指示灯透过雨珠,在灵草叶上投下跳动的光斑,像无数流动的数据流。
山村民宿的晚饭加了道灵草炖土鸡。灵草用的是抗辐射品种,炖出来的汤带着淡淡的矿物味,“这草得用山泉水焯三遍,” 掌勺的大婶说,“老辈人传下来的法子,能去‘火气’,这叫‘以草镇场’。” 季博士从屏蔽箱里拿出份检测报告,最新数据显示 30 米外的电磁辐射降至 0.3μW/cm2:“达到安全限值了,” 她眼里闪着光,“再种两个月,就能在基站周边种天麻,给药农挽回损失。”
夜里整理资料时,林羽把《移动通信基站工程技术规范》与《太初规则》做比对。发现很多理念可以互补,比如 “信号覆盖” 与 “灵草缓冲”,“防雷接地” 与 “植物导泄”,只是能量载体不同。窗外的基站信号灯如航标闪烁,山上的风送来灵草与松脂的混合清香,他给小陈发去设计图:“需要批仿基站造型花盆,用回收铝材制作,能嵌在铁塔平台,既抗风又能模拟辐射环境,就像给信号塔挂绿色信号灯。”
深夜的基站突然传来异响。林羽举着防爆手电出去,光柱里惊起只环颈雉,翅膀扫过天线振子的声音如拨弦,嘴里叼着的灵草籽在月光下泛着银光。他想起季博士说的 “电磁生态位”,突然明白基站不仅是通信节点,也是山区生物的地标。蹲在接地网的种植沟旁,发现被雉鸟翻动的土壤里,灵草的根系反而更发达 —— 原来科技与自然的碰撞,能催生出更坚韧的生命策略。
第二天清晨,金属加工厂送来了仿基站花盆。三角塔造型的盆体上留着散热孔,底部的尖刺可固定在铁塔平台,“按您说的抗风标准做的,” 厂长用风速仪测试稳定性,“能承受 10 级大风,比塑料盆安全。” 林羽和维护员们将花盆固定在铁塔 10 米平台,种上垂吊型灵草,藤蔓顺着馈线缠绕而下,像绿色的信号馈线:“这叫‘立体抗辐’,” 他调整花盆角度时说,“既能衰减水平方向的电磁波,又能给设备降温,就像给铁塔披绿蓑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规则道书请大家收藏:(m.20xs.org)规则道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