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的 “风草市集” 设在运维站的空场。林羽和牧民们摆了个 “灵草固沙站”,展示灵草在不同风速下的生长状态,风洞模型里的沙粒在灵草阻挡下形成稳定的沙丘,旁边的展板上贴着《太初规则》与《风电场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的对照条文。穿工装的运维工们用模型演示风力发电原理,当讲到灵草如何通过降低粗糙度来减少风机载荷时,围观的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老郑趁机展示他收藏的检修记录,泛黄的纸页上,2017 年的叶片损伤报告像密集的星群,而现在的记录已稀疏如晨星:“这是最直观的变化,” 他拍着记录本,“灵草就像给风机装了防护罩。”
下午的生态修复在风场的弃渣场展开。林羽教大家用 “草灌结合技术”,先在渣场边缘种植沙棘灌木形成外围屏障,内侧种植灵草与苜蓿混播,“《齐民要术》说‘灌木固边,草本填心’,” 他往土中撒着紫花苜蓿种子,“沙棘的深根可固定边坡,灵草的须根能改良土壤,搭档干活像给渣场织绿毯。” 郝博士用土壤紧实度仪测试,数据显示修复区的土壤抗压强度比裸露处高 30%:“这叫‘生物结皮’,” 她对比数据,“比水泥喷播更持久,还能恢复土壤肥力。”
傍晚的夕阳给风场镀上金边时,风草共生馆的开馆仪式开始了。穿蒙古袍的孩子们捧着灵草苗,沿着风机的基座排成圈,将幼苗栽进馆前的风蚀模拟池。馆长给林羽颁发了 “草原守护者” 证书,证书内页用的是灵草纤维纸,印着灵草与风车的显微合影:“要把灵草固沙系统做成互动展项,” 馆长转动着风蚀模型,“让参观者亲手测试不同风速下的固沙效果,知道每度清洁电背后的生态代价。” 周边风电场的代表们带来了 “绿色风电方案”,从低风速机型到灵草混播技术,厚厚的方案集像本会生长的草原圣经。
晚饭的长桌宴摆在敖包旁的灵草甸。桌布是用驼毛编织的,餐盘里盛着灵草炖羊肉、沙葱拌豆腐、薄荷奶酒。秦工端着银碗站起来,对着转动的风车敬了杯:“第一杯敬流动的风,第二杯敬灵草,第三杯敬所有让清洁与生态共生的努力。” 酒液洒在灵草生长的土地里,很快被根须吸收,仿佛风能与草木在共同庆祝这场和解。
夜里的协调会确定了风场的长期维护方案。“要搞‘场牧共建’,” 秦工展示着责任分区图,“运维部负责风机周边,牧民负责草场管护,合作社负责灵草加工,” 他指着图上的绿色节点,“就像给风场装生态齿轮。” 郝博士补充道:“得每季度搞次‘风草节’,” 她晃着手里的风速仪,“让牧民比赛种草,用数据见证草原恢复。” 林羽看着图上覆盖风场的绿色网络,突然觉得这哪里是风电场,分明是草原的绿色能源站,在风车与根系间传递着生生不息的动力。
离别的时刻,林羽收到很多特别的礼物。老郑送的叶片平衡块花盆,里面种着灵草,配重上刻着 “风草同行”;郝博士给的风速 - 固沙关联图,首页贴着片灵草叶压制的风车图案;孩子们画的风场灵草图,背景是灵草环绕的风机,叶片上停着展翅的猎隼。秦工把块嵌着灵草的风机基础混凝土送给林羽,表面还留着钢筋的压痕:“这叫‘风与草的契约’,” 他眼里闪着光,“证明再强大的自然力,也能与生命达成平衡。” 林羽摸着混凝土的粗糙表面,突然明白最好的离别,是留下能顺着季风继续生长的绿意,让每台风机都成为草原与工业的和谐坐标。
月光顺着风机叶片流淌时,林羽背着帆布包走出风场。基座旁的灵草在夜风中连成绿色的涟漪,输电线路下的混播草场如起伏的绿毯,弃渣场的沙棘丛间,新栽的灵草正迎着星光生长。老郑和巴图站在运维站门口挥手,头灯的光束在草原上划出两道光柱,像两束守护风与草的灯塔。
越野车驶离风场时,林羽从包里拿出那块混凝土块。裂缝的潮湿处,一株灵草幼苗正安静地立着,根须已经钻进水泥的微孔。车窗外,风机的夜航灯在暮色里闪烁如星群,灵草与风车的影子交织成旋转的图案,向草原的深处扩散。他知道下一站的地图已在心里展开 —— 郝博士提到的太阳能光伏电站绿化项目正在等待,那里的环境更干旱,挑战更极致,但只要带着这份让能源与自然共生的信念,就没有什么阳光照耀的地方不能长出春天。
夜色漫上草原公路时,林羽给混凝土里的灵草浇了点泉水。水珠顺着裂缝的轨迹流淌,在混凝土中央汇成小小的水洼,倒映着远处的风机灯光,像把整个风场的星光都装进了这方石质天地。他望着窗外掠过的风蚀地貌,突然觉得所谓 “能源”,从来不是对自然的索取,而是那些能让生命在动力中保持本真的勇气,就像这株灵草,哪怕只有水泥的缝隙,也能长得热烈而坚韧。
喜欢规则道书请大家收藏:(m.20xs.org)规则道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