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数据太有价值了!” 陈砚教授的眼镜片反射着屏幕的光,“我们要发表在《中国道教环境研究》上,标题就叫‘道家镜湖文化与灵草抑藻技术的融合实践’。” 他指着显微镜下的灵草根系,“你看这根系的分布,正好顺着湖脉的走向,这与道家‘脉相通,毒自解’的理念完全一致。” 林羽看着学生们给灵草标注五行属性 —— 澄明草属水(通脉)、苦草属木(抑藻)、狐尾藻属水(解毒),忽然觉得自己不是在种植灵草,而是在参与一场 “天人对话”:用草木的语言,倾听湖泊的需求;用自然的法则,修复受损的脉息。
傍晚的雷阵雨骤至时,林羽正忙着给灵草搭遮雨棚。玄明却立于湖岸,任由雨水打湿道袍,手中八卦镜的镜面在雨中映出镜湖的全貌 —— 那镜面光滑如镜,将湖中的灵草、湖岸的石板、天上的乌云都收了进去,像一幅流动的水墨画。“《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此雨为‘通脉之水’,可助灵草抑藻,无需躲避。” 玄明的声音在雨中格外清晰,雨水顺着他的道袍往下流,却丝毫没有影响他的站姿。
林羽半信半疑地放下手中的棚布,只见雨水顺着湖岸的石缝流淌,在灵草根部汇成细小的溪流,那些溪流像无数条银色的线,将灵草与湖脉紧紧连在一起。老方抹着脸上的雨水笑:“以前下雨,我们都怕藻毒扩散,赶紧开着机械船去捞藻;现在有了灵草,雨水反而能帮着除草毒,这就是‘变害为利’啊!” 雨幕中,湖岸的 “镇湖石” 被雨水冲刷得愈发清晰,石面上的水纹如活过来一般,顺着灵草的根系往湖底蔓延。林羽忽然觉得,这雨水不是在冲刷湖岸,而是在为镜湖 “洗礼”,洗去二十年来的藻毒与污垢,让湖泊重新焕发生机。
晚饭在湖岸的石亭吃时,铁锅炖的鲫鱼正冒着热气。澄明草叶垫在锅底,鱼肉的鲜嫩裹着水生草木的清苦,入口即化。玄明道长取出珍藏的 “澄明茶”,茶叶是采自湖岸的野生茶树,用竹匾晒干的,叶片上还带着细小的绒毛。“此茶吸镜湖澄明气而生,性凉而味甘,” 他用湖水泡茶,茶汤倒出来时带着股淡淡的荷香,“就像这镜湖的灵草,虽生在浊湖之中,却能守住自己的清苦,最终化浊为明。”
宋工从包里掏出份检测报告,最新数据显示镜湖的蓝藻浓度从 1200 万个 / L 降至 520 万个 / L,达到了地表水 Ⅳ 类标准。他举起报告,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再种半年,我们就能在湖中种莲藕,到时候让村民们重新种藕养鱼,日子就能好起来了!” 老方听到这话,眼眶忽然红了 —— 他想起儿子小时候在湖边追着蝴蝶跑的样子,想起父亲捧着莲蓬笑的模样,那些被藻毒掩盖的记忆,终于要重新回到镜湖岸边。
夜里整理资料时,林羽将《太初规则》与《道德经》并置案头。灯光下,两本书的字句相互呼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对应 “镜湖之生,始于澄明脉,成于阴阳,盛于天地”;“无为而治” 对应 “不强行干预,只顺水之势”;“阴阳平衡” 对应 “浊湖灵草,相生相克”。林羽忽然想起玄明道长说的话:“修复湖泊,就像修复人心,急不得,躁不得,只能慢慢来。”
窗外的雨还在下,雨水顺着湖岸的石缝流淌,在石亭前汇成小小的水洼。玄明在月下打坐,口中默念《清静经》,声音轻得像雨丝:“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林羽走到窗边,看着月下的灵草在雨中舒展叶片,忽然悟了:所谓 “澄明”,从来不是强行除藻的洁净,不是让湖泊回到过去的模样,而是让湖泊顺着自己的脉息生长,让人与湖、草与水,都能在自然的法则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 这才是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的真正含义。
深夜的镜湖突然传来响动时,林羽正趴在案头写日志。他举着手电出去,光柱穿透夜色,惊起只白鹭 —— 那白鹭的羽毛雪白,翅膀扫过水面时,溅起的水花落在灵草叶上,像撒了把碎银。白鹭嘴里叼着条小鱼,鱼身泛着银辉,显然是刚从湖里捕的。“此鸟为‘湖之灵’,” 玄明不知何时站在身后,声音带着欣慰,“它只在水质清澈的湖里栖息,今现身此处,是镜湖脉复苏之意。”
林羽蹲在湖岸石缝旁,发现被白鹭踩踏过的澄明草,根系反而更发达 —— 那些根系顺着踩踏的痕迹往下钻,在石缝中织出更密的网。他忽然明白,自然的扰动并非破坏,而是 “道法自然” 的一部分:就像风吹过芦苇,会让芦苇长得更坚韧;雨打过灵草,会让灵草的根系更发达。人与自然,从来不是对抗的关系,而是相互磨砺、共同成长的伙伴。
第二天清晨,村民们送来自制的 “五行镜湖盆” 时,朝阳正从湖面升起。那些花盆是用旧木盆改造成的,盆身刻着五行符号,分别装着对应金木水火土的基质:金(金属碎屑,化顽石)、木(木屑,养根系)、水(海绵,保水分)、火(陶粒,导火气)、土(腐殖土,肥土壤)。“道长说这样能让灵草五行调和,” 李叔捧着花盆,盆沿还沾着新鲜的湖泥,“我们昨晚忙了一夜,就想让灵草长得更好,让镜湖更快变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规则道书请大家收藏:(m.20xs.org)规则道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