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时?媒体采访,少年发声
下午的媒体采访环节,记者们把镜头对准了少年传承人。阿竹拿着竹编框架,介绍:“这是我们用老竹坡的楠竹编的,藤丝粗细严格按 0.5mm 标准,保证每个框架都一样结实。” 阿银则展示银饰焊接:“我们分‘老手 800℃’‘新手 750℃’,既保证质量,又让新手容易学。”
有记者问阿木:“你们这么年轻,为什么愿意学老手艺?” 阿木握着木雕刀,指着木草映出的画面:“我阿公教我时说,老手艺里藏着做人的道理,比如雕刻要耐心,不能急,做人也一样。现在我们还能和邻市的伙伴一起做文创,觉得老手艺特别酷。”
林羽帮忙整理采访素材,发现记者们的问题大多围绕 “非遗年轻化”“联盟合作”,少年们的回答既讲技艺,又讲故事,还提到了观众的反馈,“这是‘少年发声,传播有力’,” 林羽想着,“比老匠人讲,更能让年轻人有共鸣。” 采访结束后,不少媒体表示要做专题报道,让更多人知道六艺非遗,林羽突然懂得 “媒体采访非易事,少年发声引共鸣” 的道理 —— 非遗传播从不在刻板的讲述里,而藏在少年的真诚、技艺的标准、故事的生动里,藏在每个为非遗圈粉的瞬间。
申时?研学互动,童心植艺
下午三点,邻市实验小学的 50 名学生来到展馆,参加 “非遗研学小课堂”。课程分为 “竹编 + 剪纸”“银饰 + 泥塑”“木雕 + 布艺” 三组,每组由两地工匠共同授课:赵阿公和邻市的剪纸师傅教孩子们编竹筐、剪图案,孙阿婆和泥塑师傅教孩子们做银线泥塑,郑阿公和布艺师傅教孩子们刻木牌、缝布贴。
林羽负责 “竹编 + 剪纸” 组的协助,看着孩子们用标准草叶片辅助编竹筐,用剪纸剪出 “六艺小匠” 贴在筐上,有的孩子还在竹筐上刻自己的名字。有个小男孩编完竹筐,对赵阿公说:“爷爷,我以后想当竹编师傅,编很多好看的筐。” 赵阿公笑着摸他的头:“好啊,爷爷等着看你编的筐。”
研学结束时,孩子们捧着自己做的手作合影,不少孩子还在 “传承信箱” 里写下心愿:“希望非遗巡展能来我们学校”“我要教爸爸妈妈学竹编”。林羽望着孩子们的笑脸,突然懂得 “研学互动非易事,童心植艺传未来” 的道理 —— 非遗传播从不在短暂的课程里,而藏在孩子的心愿、手作的温度、老匠人的鼓励里,藏在每个为非遗育苗的瞬间。
酉时?首日总结,迭代优化
夕阳西下,巡展首站第一天结束。两地工匠、少年传承人、展馆工作人员围坐在展馆会议室,总结首日情况:优点是互动区人气高、故事传播效果好、联盟协作顺畅;不足是线上直播没跟上,部分老年观众看不清展品说明,文创区的付款方式太少。
大家纷纷提改进方案:陈师傅提议明天增加 “线上云观展”,让不能到场的人通过直播看展;孙阿婆建议在展品旁加 “语音讲解”,老年观众扫码就能听;阿竹说可以增加移动支付,方便观众买文创。林羽帮忙记录方案,发现每个建议都围绕 “观众需求”,比如直播针对外地观众,语音讲解针对老年观众,移动支付针对年轻观众,“这是‘以需迭代,优化服务’,” 李馆长看着方案,“首站的经验,能让后面的巡展更完善。”
总结会结束后,大家分头准备:技术人员调试直播设备,工匠们制作语音讲解二维码,少年们整理文创区的付款码。联盟草的叶片贴在改进方案上,每个方案旁都显出 “可行” 的浅纹,林羽望着方案,突然懂得 “首日总结非易事,迭代优化促完善” 的道理 —— 非遗传播从不在一成不变的执行里,而藏在需求的倾听、方案的调整、众人的行动里,藏在每个为巡展提质的瞬间。
戌时?展品整理,书信暖心
夜幕降临,大家开始整理展品:擦拭竹编框架的灰尘,检查银饰的锦盒,修补剪纸的边角,清点文创的数量。阿绣在整理互动区时,发现 “传承信箱” 里已经有 32 封观众来信,有的写 “谢谢你们让我看到这么好的老手艺”,有的画着 “六艺小匠” 的涂鸦,还有的提了改进建议,比如 “希望增加陶瓷体验”。
大家围在一起读信,读到感人处,孙阿婆擦了擦眼角:“没想到我们的手艺,能让这么多人喜欢。” 陈师傅提议:“把这些信收集起来,每站巡展都带在身边,既是鼓励,也是提醒我们要做得更好。” 林羽帮忙把信装在木盒里,垫上忆艺草的叶片,“这是‘书信暖心,传承有力’,” 林羽想着,“这些信,比任何荣誉都珍贵。”
整理完展品,展馆的灯光渐渐暗下来,只有中央的 “联盟同心结” 还亮着。林羽望着满馆的展品,想着首日的点点滴滴:运输时的支援、布展时的协作、互动时的笑脸、总结时的讨论,突然觉得巡展首站不只是一次展示,更是一次成长 —— 联盟更默契了,少年更自信了,非遗的故事也传得更远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规则道书请大家收藏:(m.20xs.org)规则道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