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巷工坊的 “技艺枢纽台” 旁,联盟团队、村民代表、全球基地伙伴(线上参会)围坐在一起,桌上摆着碳汇节的成果:12 个分会场接待游客 50 万人次,签订碳汇交易订单 12 个,金额突破 300 万欧元;少年认证体系覆盖 30 国,100 名少年获认证;竹纤维建材获 LEED 白金级认证,签约国际订单 3 个,金额突破 1000 万元。
“以前觉得碳汇是大企业的事,现在普通人能体验、少年能参与、非洲村民能赚钱,这才是真正的碳普惠,” 李大叔翻着成果报告,感慨道,孙阿婆补充:“下个月要去卢旺达教村民用草木测碳汇,还要带他们编土豆存储箱,让更多人知道中国非遗的好。” 小雨则和全球少年代表约定:“明年碳汇节要在卢旺达主会场举办,让大家看看高原上的楠竹林,看看非洲少年的生态创意。”
亥时末,夜话结束,大家走出工坊,月光洒在老竹坡的竹林上,与全球基地的灯光遥相呼应。林羽摸了摸衣褶里的验艺草,叶片上沾着卢旺达的高原土、巴西的红木屑、埃塞的靛蓝染料,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印记,像一串无声的诗篇 —— 书写着非遗与碳汇的共生,书写着乡土与全球的连接,书写着普通人用双手改变世界的力量。
他知道,六艺非遗的故事,还在继续。从六巷的老竹坡到全球的碳汇地图,楠竹会继续吸收二氧化碳,草木会继续测算生态价值,少年会继续传递绿色梦想,而非遗与碳汇共生的普惠新篇,会在更多的高原、更多的沙漠、更多的校园里,书写出更动人的未来。
喜欢规则道书请大家收藏:(m.20xs.org)规则道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