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时半,签约毕,林羽望“黑土合纵”“石漠共治”横幅,与内蒙古牧民巴图视频:“以后有机肥统一供,玉米统一收,咱四省就是一家人!”巴图笑着举拇指:“跟着六巷干,土肥钱也多!”林羽顿悟:纵横家“合纵”+杂家“顺势”,不仅是聚资源,更是让不同省份、不同民族的人,为了共同的土地携手发力,这是民心与生态的双向凝聚。
午时·黑土肥田,朱韩惠民生
东北松辽平原的日头正烈时,黑土核心区已铺开连片的竹编保墒网——王强蹲在田埂上,手把手教吉林农民李军调整网眼松紧:“按徐光启《农政全书》里‘精耕贵时’的说法,春播后地温还没稳,这1.4mm的藤丝网得贴紧土面,既保墒又透气,比塑料地膜强在能反复用,秋天收玉米时卷起来,明年还能用!”李军抹了把额头的汗,指着脚边的网片笑:“去年用塑料膜,一亩地得花500块,今年这竹编网才80块,还不用收拾残膜,省工又省料!”
田垄间,黑龙江的农民正用竹编秸秆还田网覆盖休耕区,1.6米宽的网片铺在粉碎的玉米秸秆上,用竹桩固定四角,防止大风把秸秆吹走。“按朱熹‘格物致知’的理儿,咱先测了这黑土的有机质,才敢定覆草的量——每亩覆800斤秸秆,混着内蒙古的羊粪沤肥,明年这地就能当‘肥田’用!”黑龙江传承人张顺举着测土仪,屏幕上“有机质1.8%”的数字闪着绿光,“去年这时候才1.2%,照这速度,年底就能到3%的标准!”
不远处的玉米育苗棚里,少年铁牛正带着辽宁来的小宇编营养钵:“这竹篾得劈成1.2mm的细条,编成像小饭碗似的,装黑土加腐熟秸秆,玉米苗成活率能从50%涨到85%!”小宇捏着刚编好的钵子,透过网眼看见湿润的黑土:“我爸说去年育1000棵苗死500棵,今年用这钵子,能省不少种子钱!”棚外传来拖拉机的轰鸣,内蒙古的巴图拉着满车有机肥路过,车斗上的竹编肥筐整齐码着,“这筐子也是六巷教的,装肥不撒漏,还能当计量筐,一亩地200公斤肥,不多不少正合适!”
午时过半,四省合作社的分红公示牌立在了田头:吉林李军覆草50亩、编保墒网100亩,积6500分,兑换碳汇分红4.2万元;黑龙江张顺管护休耕区30亩、测土200次,积4800分,分红2.9万元;内蒙古巴图供应有机肥50吨,积5200分,分红3.1万元。李军摸着公示牌上的数字,给城里打工的儿子打视频:“回来吧,家里种玉米、编竹网,一年赚的比你在工地还多,还能学老祖宗的手艺!”
辽宁的玉米加工车间里,王丽正用竹编模具给玉米淀粉压成型:“这模具刻着东北的黑土画,压出来的淀粉块能当工艺品卖,一套礼盒200块,比单卖淀粉多赚一倍!”车间外,游客正跟着满族那丹学编草编坐垫,“这草是休耕区种的苜蓿秆,编出来的垫子透气,还带着草香,去年卖了5000个,今年订单都排到冬天了!”那丹手里的草条翻飞,坐垫上“黑土肥田”的字样渐渐成型。
FAO的彼得专家蹲在田埂上,抓一把黑土搓了搓,颗粒分明的土粒间带着秸秆的碎末:“我在东欧黑土区工作了二十年,用化学肥料增肥,每亩成本要2000元,还会板结土壤。你们用竹编保墒+秸秆还田+有机肥,每亩成本才300元,有机质还涨得快,这就是‘格物致知’的力量!”王强递过一杯玉米须茶:“咱老祖宗说‘顺土之性’,不是没道理的,土养好了,啥都长好!”
未时·石漠生绿,陆刘裕农户
西南石漠区的未时,阳光透过稀疏的花椒林洒在竹编固坡网上,阿秀正教贵州苗家阿贵调整网的角度:“这喀斯特地形,石缝多水流急,固坡网得沿等高线编,每级高1.2米,网孔20cm,填15cm的腐殖土,花椒苗的根才能扎住!”阿贵踩着竹编脚手架,把一束花椒苗插进网孔的肥土里:“去年我自己种,100棵活不了20棵,今年跟着你编网,刚插的500棵都冒芽了!”
坡底的集雨池边,广西的壮族小龙正给竹编集雨器加盖:“这集雨器是用2.0mm的慈竹编的,内壁抹上桐油防水,一场雨能存500升水,够浇10亩花椒林!”池边的石碑上刻着“因势利导”四个大字,是刘安《淮南子》里的典故。“阿秀姐说,咱喀斯特地‘雨多留不住’,顺着坡修集雨池,旱季就不愁浇地了!”小龙拍了拍集雨器,清水顺着竹槽流进池里,泛起细碎的涟漪。
花椒林下,云南布依族的王芳正采摘金银花:“这是王祯《农书》里说的‘立体种植’,花椒树高遮阴,金银花耐阴,一亩地能多收100公斤金银花,每公斤卖60元,一年多赚6000块!”她手里的竹编提篮很快装满了金黄的花,“这些花晒干了,既能入药,又能当花茶,游客来采摘,一斤能卖100元!”不远处,四川彝族的阿黑正用竹编耙子给花椒树施肥:“这肥是花椒籽和羊粪堆的,比化肥便宜,还能让花椒更香,去年我家的花椒卖80元一公斤,今年收的贩子说给100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规则道书请大家收藏:(m.20xs.org)规则道书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