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 淳于越猛地抓住孔鲋的手腕,眼神中迸发出一种近乎绝望的光芒,“孔鲋!你是至圣后人!不惜一切代价,能藏多少是多少!藏于壁!埋于地!为后世… … 留一线文脉!”(藏书行动的萌芽)
【本章启示】 盛宴惊雷(焚书令出)与文脉存亡(博士悲愤)。这警示我们:思想的单一(独尊法术)会窒息创造力;权力的傲慢(以言定罪)终将灼伤文明根基;危难之际(文化浩劫),总需有人(孔鲋)扛起守护火种的责任。
2:烈焰焚天蔽日月,官吏如狼搜简牍(公元前213年冬,咸阳城内外 & 孔府)
主要事件: 焚书令在全国范围内强制执行。官吏挨家挨户搜查,收缴竹简木牍。咸阳城外挖巨坑焚烧典籍,火光冲天,浓烟蔽日。民间噤若寒蝉,博士官群体沉默压抑。
“奉始皇帝诏令!收缴禁书!敢有私藏《诗》、《书》、百家语者,严惩不贷!知情不报者,同罪!” 咸阳街头,吏卒们粗暴的吆喝声伴随着沉重的脚步声,打破了冬日的沉寂。帝国的暴力机器,开始碾压向承载着千年智慧与思想的脆弱载体——竹简和木牍。(暴力执行的开始)
一队队如狼似虎的官兵踹开一户户士人、儒生、甚至普通富户的大门。他们手持官方下发的禁书目录(主要由李斯审定),翻箱倒柜,掘地三尺。
“大人!使不得啊!这些书… …都是我祖上传下来的学问啊!不是禁书啊!”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儒生跪在地上,死死抱住一个吏卒的腿,苦苦哀求。他面前散落着一堆被翻出来的竹简。
“滚开!” 吏卒一脚将他踹开,满脸不耐烦,“老子管你祖上传的什么!上头说了,凡不是医药、种树、算卦的书,都得烧!《尚书》?嘿!这就是禁书!来人,搬走!”(粗暴执行,不分青红皂白)
“我的书!我的书啊!” 老儒生望着被夺走的竹简,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嚎,那声音充满了绝望和心碎,仿佛被夺走的是他孩子的性命。类似的场景在咸阳、在齐、鲁故地(儒家文化中心)、在楚国旧壤… …帝国的每一个角落上演着。知识,在这一刻成了最大的罪证。
咸阳城外,渭水河畔。一个巨大的深坑被挖掘出来,仿佛大地张开了一张吞噬文明的巨口。一车又一车收缴来的竹简、木牍被无情地倾倒进去。空气中弥漫着墨香与泥土混合的奇特气味,更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悲凉。
“点火!” 随着一声冷酷的命令,燃烧的火把被投入坑中。
“轰——!”
烈焰冲天而起!干燥的竹简木牍遇火即燃,火舌疯狂地舔舐着天空,发出噼里啪啦的爆响,仿佛是无数的灵魂在哀鸣哭泣。浓烟滚滚,遮天蔽日,将冬日惨淡的阳光都染成了诡异的暗红色。火光映照在周围奉命看守的士兵脸上,显得麻木而冷酷;映照在远处偷偷眺望的士人百姓脸上,则是无尽的恐惧与悲哀。(焚书烈焰的象征意义)
“烧吧!烧吧!” 一个躲在远处树丛中的年轻学子,看着这冲天的火光,泪流满面,低声嘶吼,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千年文脉… … 竟成焦炭!这火… … 烧的是华夏的心啊!”
空气中弥漫着令人作呕的焦糊味。这气味,是《诗经》里“关关雎鸠”的芬芳被烧焦的味道;是《尚书》里“民惟邦本”的箴言被烧焦的味道;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智慧火花被彻底碾灭的味道。咸阳城,这座帝国的都城,被笼罩在一片文化浩劫的阴霾与呛人的烟尘之中。
博士官署内,气氛更加压抑。昔日高谈阔论、引经据典的场所,如今死气沉沉。淳于越病倒了,卧床不起,口中喃喃呓语,尽是“亡国之兆”、“罪孽深重”。其他博士们也都面色灰败,如坐针毡。他们比普通百姓更清楚,那些正在化为灰烬的是什么——那是无数先贤的心血,是民族精神的根基。
“孔兄…” 一位与孔鲋相熟的博士,趁着无人注意,凑近低语,声音带着颤抖,“外面… …外面烧得太惨了… … 我家… …我家祖传的几卷《礼记》… … 我… … 我不敢留了… … 你看… … ” 他悄悄从袖中滑出两卷竹简,眼中充满乞求和恐惧。
孔鲋心头一紧,迅速接过,藏入自己宽大的袍袖中,低声而坚定地说:“放心!交给我!只要孔氏血脉尚存一息,圣贤之言,必不绝于世!”(孔鲋成为秘密藏书中心)
他感觉袖中的竹简沉甸甸的,如同千钧重担。他知道,自己正在做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一旦被发现,不仅自己要被“弃市”,整个孔氏家族都将面临灭顶之灾!但先祖孔子的目光,仿佛穿越时空注视着他,让他无法退缩。他必须行动,而且必须极其谨慎、隐秘!
孔府内宅。夜深人静。孔鲋紧闭门窗,只点着一盏昏黄油灯。他面前的地上,小心翼翼地摊放着几十卷竹简,有《诗经》《尚书》《礼记》《论语》… … 这些都是他利用博士身份,冒着巨大风险,或是从即将被烧毁的书籍中“偷”出几卷,或是像刚才那样,接收同僚偷偷转交的“遗孤”。(藏书的艰难与风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天朝魂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天朝魂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