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充国没有立刻回答。他闭上眼睛,几十年前在河西屯田的记忆清晰地浮现:成片的麦浪在风中翻滚,戍边的士卒挥舞着锄头,嘴角带着满足的笑容,边塞烽燧旁,竟有袅袅炊烟……那不仅仅是粮食,更是扎根的根基!
他猛地睁开眼睛,眼中精光四射,心中豁然开朗:“对!屯田!这才是长治久安之策!”一个颠覆传统战法的构想在他脑海中迅速成型。他猛地一拍地图上的湟中平原!
“传令!”赵充国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各部停止主动寻找羌人主力决战!收缩防线,占据要害!立即起草奏章,八百里加急送往长安!”
几天后,一封震惊长安朝野的奏疏,摆在了宣帝的案头。正是赵充国的《屯田湟中疏》:
“臣以为羌虏易以计破,难用兵碎也!我军远征,耗费巨大,转运万里,民役不息。且羌人据险,避实击虚,我军欲战不得,久留则粮尽兵疲……”
“臣之计:罢遣骑兵! 留弛刑罪人(轻罪犯人)、招募淮阳、汝南两郡善于农耕的步兵及其自愿追随的家属,约万余人,驻扎于湟中要害之地!”(核心战略)
“利用羌人废弃田地及湟水沿岸肥沃荒地,兴修沟渠,开垦屯田!春播谷粟,冬储草料。士兵寓兵于农,闲时操练,战时御敌!此举有十二大利:一、省军费巨亿;二、屯粮自足,免万里转运之苦;三、威慑羌人,使其不敢妄动;四、农闲修武备,不废战力;五、以逸待劳,坐收渔利;六、示恩羌民,分化其心……”(屯田十二利核心)
长安未央宫,宣室殿。
“啪!”一声脆响!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可能是某位宗室重臣)气得胡子直抖,将手中的奏报抄本狠狠摔在地上,“赵充国!他是老糊涂了吗?!大军出征,不思奋勇杀敌,竟要去种地?!这是打仗!还是做农夫?简直荒谬绝伦!贻误军机!该当何罪!”
“陛下!”另一位主战的将军急切道,“羌人凶顽,正需雷霆之势剿灭!屯田?那是示弱!只会让羌人更加嚣张!等到麦子长出来?黄花菜都凉了!请陛下严旨斥责,命赵充国速速进兵!”
“对!速战速决!赵帅畏敌如虎,年老怯战,不堪统帅之责!”附和声此起彼伏,矛头直指远在千里之外的赵充国。
宣帝端坐御座,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看着群情激愤的朝臣,又拿起赵充国那份字字恳切、条分缕析的奏疏,内心陷入巨大的挣扎和矛盾。一方面,赵充国的“十二利”分析,冷静务实,切中要害,尤其那“省军费巨亿”、“免万里转运之苦”,如同重锤敲在他这位深知民间疾苦、国库艰难的皇帝心上;另一方面,羌人杀官屠民、围攻城池的暴行历历在目,朝野汹汹的复仇之声震耳欲聋,身为帝王,他必须维护朝廷的尊严和权威!更重要的是他对这位老帅的信任与质疑交织——赵翁的战略到底是对是错?
沉思良久,宣帝终于做出决定。他提起朱笔,在赵充国的奏疏上写下严厉的批语:“将军计甚善!然今虏犯境,杀略吏民,正当击之!将军不念国家之费,欲以岁数而胜敌?宜速进兵,破军杀将,乃称天子之望!勿复多言!” 话虽严厉,却在末尾留了一丝余地:“将军所陈屯田利害,朕亦思之,然当务之急在破敌!”
这份措辞严厉、带着明显质疑和催促进兵意味的诏书,被八百里加急,日夜兼程送往湟中前线。
本章警示: 湟水边的算盘声与未央宫的怒吼声激烈碰撞——当整个朝堂都渴望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那个最该渴望军功的老将,却甘愿俯身做起了精打细算的“农夫”。最高明的战略家,往往能在滔天洪流中,冷静地播下未来的种子。
3:三叩天听,麦田定羌
湟中前线,赵充国的中军大帐内气氛凝重得如同灌了铅。皇帝那封措辞严厉、明确要求进兵的诏书,正静静地摊在案头。随行的副将、校尉们个个面色紧张,目光在诏书和主帅之间来回逡巡。
“大帅……陛下的意思……”一位年轻的将领忍不住开口,声音干涩,“我们……是否该改变方略,即刻进兵?”
帐内一片死寂,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赵充国默默拿起诏书,又仔细看了一遍,特别是那句“不念国家之费,欲以岁数而胜敌?宜速进兵”。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那双阅尽沧桑的眼睛深处,闪烁着无比坚定和一丝无奈的痛惜。他缓缓抬起头,目光扫过帐中一张张年轻或焦虑的面孔,声音低沉却带着千钧之力:
“陛下远在长安,不明前线实情!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此屯田之策,关乎西陲百年安定!关乎国库亿万钱粮!关乎数万将士性命!岂能因一时之怒、众臣之议而废?”
他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地图前,手指重重戳在羌地与河西走廊的位置:“你们以为,杀光这一批叛羌,西陲就太平了?错!仇恨只会埋得更深!大军一撤,必有后来者!旷日持久的征剿,会耗尽国库,拖垮百姓(民役不息)!到那时,内忧外患,才是真正的灾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天朝魂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天朝魂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