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登州府一路南下,车马劳顿,却也饱览了江北江南逐渐变换的景致。永昌十二年的秋光,仿佛格外眷顾这片土地,天高云淡,风物和煦。马车辘辘,碾过官道上被秋阳晒得微暖的尘土,路旁的草木已悄然染上了深浅不一的黄与红,与山东沿海那片尚显浓重的绿意截然不同。
戚睿涵、白诗悦、袁薇、董小倩、刁如苑、刘菲含一行六人,在见识了山东沿海因海贸初开而迸发的勃勃生机后,终于踏入了江西地界,此行的首要目的地,便是袁薇在此世的“故乡”——抚州府。
车轮每向前滚动一圈,袁薇的心情便添一分难以言喻的复杂。她靠在微微颠簸的车厢壁上,指尖无意识地卷着窗帘的流苏。灵魂深处,她对“故乡”的认知是数百年后那座名为威海的海滨城市,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是带着咸腥味的海风和永不熄灭的灯火。
然而,这具身体里流淌的血脉,却与脚下这片土地紧密相连。这一路行来,无论是在茶肆酒馆,还是在驿道津口,“袁威榜眼”的名字总是不经意地飘入耳中——那位据说才华横溢、却因明末动荡而未能尽展其才的祖先,他的故事如同散落的拼图,让她对这座名为抚州的古城产生了一种奇异的归属感和迫切的探究欲。她既像是归家的游子,又像是闯入他者领域的旁观者,两种情绪交织,使她心绪难平。
她再次撩开车帘,探出半个身子,任由微凉的秋风拂面。但见官道两旁,田垄整齐如棋盘,金黄的稻浪在阳光下翻滚,一直绵延到远方的山脚下。那沉甸甸的稻穗,几乎要垂到田里的水面上,预示着一次丰硕的秋收。远处,村落白墙黛瓦,错落有致地掩映在葱茏的树木与竹林之中,几缕炊烟袅袅升起,融入蔚蓝的天际。好一派安宁富足的江南田园景象。
“看来这抚州府,治理得确实不差。”戚睿涵的声音在身边响起。他也顺着袁薇的目光望去,眼神中带着审视与赞许。他经历过明末的烽火与混乱,更能体会眼前这份平静的来之不易。“田畴井然,屋舍俨然,路上行人也多是面色红润,步履从容。与我们当年在北方所见那‘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真是天壤之别。”
刁如苑经商多年,观察更为细致入微,她指着远处的坡地道:“睿涵说得是。你们看那田间,稻穗沉甸甸的,怕是亩产不低。这品种,看来是占城稻无疑了。还有那边坡地上,并非荒芜,而是种满了番薯和玉米,藤蔓缠绕,秸秆挺拔。看来这些海外传来的新作物,在江西推广得很快,已然成了寻常物事。”她的话语中带着一丝商业性的敏锐,似乎在估算着这些作物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
刘菲含对农事也颇有兴趣,她扶了扶眼镜,补充道:“占城稻本就以高产、早熟着称,若能配合好的水利与肥力管理,百姓的温饱确实更有保障。我前些时日翻阅大顺的《农政简报》,听闻朝廷工部农司还在大力推广一种叫‘花生’的作物,言其榨油、食用皆可,且不择地力,于改善民生、丰富食源大有裨益。看这情形,抚州府应是走在了前列。”她的语气带着学者般的考据癖好,为眼前的景象找到了理论支撑。
白诗悦闻言,唇角弯起一抹温柔的笑意,她挽住戚睿涵的手臂,轻声道:“这一路行来,所见所闻,倒是比我们最初想象中那战乱刚息、百废待兴的景象要好上太多。大顺立国虽才十二年,看这田亩丰饶,村舍安宁,元气恢复得可真快。仿佛那场席卷天下的动荡,并未在这片土地上留下太多深刻的伤疤。”
董小倩坐在车厢另一侧,她生于明末,亲身经历过那场天崩地裂的动荡,亲眼见过饿殍遍野、易子而食的人间惨剧。此刻,她望着窗外宁静的田园,眼中流露出深深的感慨,声音轻柔却带着岁月的重量:“诗悦姐姐说得是。新朝新政,与民休息,方能如此。若还是前明末年那般,党争酷烈,阉宦横行,加派不断,辽饷、剿饷、练饷,如三座大山压得百姓喘不过气,纵有良种仙丹,田地也无人耕种,耕了也难得实惠,最终不过是便宜了胥吏豪强。如今这般光景,才是真正的太平岁月。”她的话语,像是一滴浓墨,滴入了众人对眼前盛景的欣赏中,晕开了对过往艰难时世的回忆,使得这份安宁显得更加珍贵。
戚睿涵听了,缓缓补充道:“说道明末三饷,原时空里最荒唐的莫过于满清入关后竟然仍旧征收着,一直持续到清末。当时许多人提出异议或拒绝交饷的一概被杀头甚至灭门。现在是永昌陛下的大顺,我们汉人王朝,革除前明弊政自然是四海升平,百姓过的并不像我们现代电视里那样穷困。”
说话间,抚州城郭已遥遥在望。青灰色的城墙如同一条巨蟒,蜿蜒盘踞在天地之间,垛口整齐如齿,城楼高耸,旗帜在秋风中猎猎作响。城门口车马行人络绎不绝,排成了几条有序的队伍,缓缓向前移动。守城兵士身着崭新的号褂,衣甲鲜明,手持长枪,精神抖擞。他们对往来百姓盘查并不严苛,只是例行公事地询问几句,查看路引,态度也算平和,并未见常见的骄横之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明末穿越,闯王一统请大家收藏:(m.20xs.org)明末穿越,闯王一统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