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雅立刻拿出文件夹,开始整理材料清单:“苏工,能耗监测的实时性有今天的测试报告,可再生能源占比有光伏发电量记录,就是碳足迹核算模块,咱们之前用的是自有算法,发改委要求必须和第三方机构的核算结果比对,误差不能超过5%。”
老周拿着碳足迹核算表走来,脸色带着几分凝重:“苏工,我刚对比了第三方机构的数据,咱们的核算值比他们低6.2%,主要是混凝土的碳排放系数用的是国标2023版,他们用的是2024版新系数,刚更新没两个月,咱们还没来得及调整。”
苏晚心里一沉,碳足迹核算误差超过5%会影响中期验收评分,甚至可能导致补贴延迟。她抬头看向顾沉舟,眼神里带着询问。
“别担心,我已经联系了第三方机构的王工,他明天会来工地,帮咱们更新系数并重新核算。”顾沉舟拿出手机,调出聊天记录,“王工说2024版系数主要调整了水泥的碳排放因子,从0.82kgCO?/kg调到0.85kgCO?/kg,咱们只要在核算模型里改一个参数,再重新跑一遍数据就行,一天就能完成。”
陈曦这时抱着一摞2024版碳足迹核算手册跑进来:“苏工,我查了住建部的最新文件,2024版系数从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咱们之前没注意更新,还好发现得早。我已经把需要调整的参数都标出来了,明天王工来,咱们直接按这个改,能省不少时间。”
苏晚接过手册,看着陈曦用荧光笔标注的“水泥因子调整”“砂石运输碳排放增加3%”,心里渐渐踏实。她想起最初应对政策变动时,团队也是这样快速响应,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现在的“有条不紊”,成长显而易见。
傍晚六点,苏晚和顾沉舟一起去新家查看紫藤花。夕阳为花架镀上一层金边,嫩绿的藤蔓已经爬满半架,冒出小小的花苞。顾沉舟蹲在花架下,小心翼翼地浇水:“师傅说再等十天,花苞就能开,婚礼当天刚好能看到淡紫色的花,特别浪漫。”
苏晚靠在他肩上,看着远处的城东项目工地,运维中心的灯光亮着,像一座守护项目的灯塔。她轻声说:“从最初的图纸交锋,到现在的中期验收,咱们一起走过了这么多,好像每一次挑战,都让咱们更默契,也让项目更完善。”
“因为咱们始终把‘专业’和‘用心’放在第一位。”顾沉舟握住她的手,指尖轻轻摩挲着她无名指上的钻戒,“下周中期验收,咱们肯定能顺利通过;婚礼过后,咱们就能全身心投入项目后期建设,争取年底竣工,给城东零碳园区交一份完美的答卷。”
晚上八点,两人回到工作室。技术部的小王发来消息:“苏工,顾总,碳足迹核算模型的参数已经备份好了,明天王工来就能直接调整;另外,运维平台的碳足迹实时监测功能,我加了一个‘系数更新提醒’,以后再有新系数发布,平台会自动弹窗提醒,不会再出现这次的遗漏。”
苏晚笑着回复“辛苦”,转头看向顾沉舟:“你看,咱们的团队越来越专业了,以后就算遇到新问题,也不用怕了。”
顾沉舟点点头,眼底带着笑意:“是啊,从你一个人带着工作室竞标,到现在有这么多靠谱的伙伴,还有咱们即将到来的婚礼,这一切都像做梦一样,却又真实得触手可及。”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户,落在碳足迹核算手册上,照亮了“2024版新系数”的字样。苏晚知道,第九十二章的“运维精调”虽然解决了数据延迟问题,却也迎来了中期验收的新挑战——碳足迹核算的系数更新,需要联合第三方机构精准校准,这既是对项目专业度的考验,也是中期验收顺利通过的关键。而这,也为下一章的“中期验收攻坚与系数校准”埋下了伏笔,需要他们用更严谨的态度、更高效的协作,确保项目在中期验收中脱颖而出,向“科技+地产融合”的标杆目标再迈进一步。
喜欢星脉之心破渊者请大家收藏:(m.20xs.org)星脉之心破渊者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